在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中,唯一不變的是變化,并且變化的頻度和復雜性一再超越歷史經驗和一般判斷,金融科技更是如此。已知的未知(known unknown)是事件會發生,但不知道該事件的發生概率和引致的結果;未知的未知(unknown unknown)是黑天鵝事件,既不知道是什么,也不知道何時發生;兩者之間是灰天鵝事件,再加上風險已知且一旦發生影響巨大的灰犀牛事件,等等。那么,如何定義金融科技的變與不變呢?主流觀點是金融科技的金融本質沒有改變,或者說金融科技沒有改變金融的本質,但在新范式下傳統的量變到質變是否適用,以及顛覆者(disruptor)帶來的新事物與舊事物的性質是否關聯直指本質不變論的理論痛點。
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是加速度的,對金融的作用尤其明顯。至少兩條脈絡能夠觀察到金融科技的漸進質變過程,第一是科技與金融的融合使得金融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方式和交付方式發生根本性變化,并且效率和功能的提升是革命性的,余額寶四年時間成為全球最大的貨幣市場基金即是一例;第二是互聯網科技的去中心化和去中介化不斷沖擊并重塑金融的中介職能與定位,甚至重構金融體系的基礎設施,如數字貨幣、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代幣募集)、區塊鏈(blockchain)等。以此觀之,金融科技的本質是否改變抑或科技是否改變金融的本質尚難定論,但“本質”自身在發生變化,今時之金融已非往昔之金融,無論內因還是外因,無論質還是量。
科技萬能論
論及金融科技,將科技的作用置于無上者甚眾,原因簡單到技術主導生產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機器對人的替代成為引起最大困擾且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谷歌董事長埃里克·施密特表示,“機器人正在替代人類的重復性工作,我們無法阻止。正是機器人才使得我們的生產效率更高。”富士康用機器人代替工人,一些生產線上原來需要20名-30名工人,但現在減少到5名,剩余工人的工作也變成了按電鈕和運行機器。美聯社甚至開始使用軟件撰寫新聞稿,在計算機接手后,美聯社每季度的財報新聞從300篇增加到4400篇。而眾多學者也認為人工智能將超越人類。霍金預言“人工智能的完全發展會導致人類的終結”;比爾·蓋茨預測人工智能將最終構成一個現實性的威脅;《奇點臨近》作者庫茲韋爾稱,2027年電腦將在意識上超過人腦。與此同時,科技創新日新月異,各種新技術應運而生,3D打印技術能低成本打印出細小精密的機械,甚至打印用于醫療的義肢;仿生學廣泛應用于日常生活,甚至新式武器的研制;自動駕駛汽車通過大數據計算出行路線;物聯網、車聯網等網絡化人的生活。(原標題:金融科技的理論爭鳴:科技萬能論?中國領先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