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顯示,自2004年以來,東博會已成功舉辦了13屆。據中國-東盟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東盟貿易額達4522億美元,與1991年的80億美元相比增加50多倍。中國繼續保持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東盟是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場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地。雙方互為重要的外資來源地。此外據中國商務部的統計,截至2017年5月底,雙方投資額累計已超過1830億美元,與1991年的5億美元相比增加360余倍。
“東盟十國是‘一帶一路’最重要的國家之一,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西南出海的必經之站。在‘一帶一路’的倡議背景下,我們的合作更加緊密。”白明表示。
事實上,不僅和東盟,在此前的金磚國家會議上,我國也表示,要加大和金磚國家的貿易往來,進一步增大開放力度,讓五個國家的交往合作更加密切。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包括開放發展在內的五大發展理念,內涵比以往的對外開放概念更為豐富,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范圍勢在必行。未來的動力和方向,將是開放促改革和改革促開放的聯動,形成對外開放的內生動力。我們過去是利用開放給經濟全球化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現在我們的開放跟經濟全球化是互動的,不僅利用別人給他機會,也提供大量的機會給別人。”白明表示。
不過,在白明看來,以往我國雖然在擴大市場準入方面付出了很大努力,但這種付出更多是為了履行世貿組織成員的義務。但現階段,我國正在由經濟全球化的配角演變為主角,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地位和話語權不斷提升。尤其是近些年來,我國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贏得了許多國家的積極響應。中國在G20、APEC、金磚國家等重要國際合作機制中發揮的影響越來越大,人民幣也加入了特別提款權的“一籃子貨幣”。目前,我國更加積極地實施“走出去”戰略,探索國際產能合作,努力實現合作共贏;自由貿易區戰略,也使互利共贏的“蛋糕”做得更大。這也改變了我國以往在擴大開放上“心有余”,但在練好內功上卻“力不足”的尷尬狀態。
迄今,國家已經設立了11個自貿試驗區,在12個地方開展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試點也已完成中期評估,在推進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實行“放管服”改革等方面不僅先行先試,而且還有序推廣成功經驗。結合打造制造業強國的現實需求,我國也從質量、技術、品牌、服務等環節入手,積極培育國際貿易競爭新優勢。在利用外資方面,我國也從以往側重比拼政策優惠轉向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從而打造利用外資的“制度高地”。
“過去的開放就是開門,從一個封閉的國家,打開了一道門,但是現在看來光開門是不夠的。如果門前是一座山,客人也不會過來;如果自己的事情沒有做好,開門只能帶來壓力。我們現在一系列的措施,都是在增強內生動力,提高競爭力。”白明表示。
1989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寧德時就提出“雙向開放”、“雙向開發”、“擴大開放”、“外引內聯”的發展道路;2004年,他在浙江提出“跳出浙江發展浙江、立足全國發展浙江”的發展道路。十八大后,面對國內國外兩個大局的新變化、新特點、新趨勢,習近平及時提出開放發展新理念,豐富開放發展新思想。習近平曾表示:“人類的歷史就是在開放中發展的。任何一個民族的發展都不能只靠本民族的力量。只有處于開放交流之中,經常與外界保持經濟文化的吐納關系,才能得到發展,這是歷史的規律。”(原標題:白明:經濟全球化讓中國從配角變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