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民營資本控股高鐵PPP項目打破了長期以來鐵路建設領域約束社會資本投資的“玻璃門”,標志著國家重要經濟領域向民營資本開放政策的重要突破。
近年來,國家一直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包括鐵路建設在內的交通運輸建設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領域。但是,由于種種原因,約束社會資本投資的“玻璃門”在鐵路建設領域一直存在。2012年,鐵道部曾發布《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投資鐵路的實施意見》,明確“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依法合規進入鐵路領域”,并特別強調“對民間資本不單獨設置附加條件”。2015年7月,國家發改委發布實施意見,全面開放鐵路投資與運營市場,積極鼓勵社會資本全面進入鐵路領域,重點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和運營城際鐵路等線路。為了“領好路、帶好頭”,2016年年初,國家發改委發布了8個鐵路PPP示范項目,分別為濟南至青島高速鐵路、武漢至十堰鐵路、杭州至溫州鐵路、廊涿城際鐵路、重慶主城至合川鐵路、合肥至新橋機場至六安鐵路、三門峽至禹州鐵路以及此次簽約的杭紹臺城際鐵路。現在,首個民營資本控股高鐵PPP項目的簽約無疑表明,鐵路建設領域的這道“玻璃門”被撤掉了,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鐵路的“最后一公里”被打通了,在鐵路建設領域推進PPP的政策終于落地生根了。這將發揮社會資本投資鐵路示范項目的帶動作用,探索并形成可復制推廣的成功經驗,為其他地方和行業所借鑒。
民營資本投資控股首條高鐵,將給地方經濟發展帶來長期的巨大動力。
杭紹臺高鐵全長269公里,預計于2021年建成投運。“高鐵經濟”及其輻射效應早已被現實所驗證。從浙江這個東部經濟大省來看,杭紹臺高鐵將是一條集路網、城際、旅游及沿線經濟開發功能為一體的客運專線鐵路,有望產生較好的“高鐵經濟”效應。該條高鐵的建設,有利于改善浙江省會杭州至溫、臺地區的交通條件,提高路網質量、完善路網布局、增強運輸靈活機動性,實現杭州與臺州市“1小時交通圈”,促進長三角城市群聯動發展,實現溫臺城市群融入長江經濟帶,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助力浙江沿著“八八戰略”的指引堅定不移地走向未來。
民營資本投資控股首條高鐵,將給鐵路產業的市場化發展和鐵路行業體制改革帶來不可小覷的新動力。
首條民營資本控股高鐵PPP項目采用BOOT(建設—擁有—運營—移交)模式,由政府方授權項目公司負責運作,運營期滿后將全部項目資產無償移交給政府方。本項目合作期限共34年,其中建設期4年、運營期30年。該項目的成功落地充分發揮了社會資本投資鐵路示范項目的帶動作用,標志著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邁入新階段,對于拓寬鐵路投融資渠道、完善投資環境等具有積極的示范作用。同時,遵照政府與社會資本雙方風險分擔、利益共享的原則,設計出社會投資人的回報機制,即“運營收入+可行性缺口補貼”。在實施方案確定的合作邊界條件下,可行性缺口補貼金額通過與社會投資人磋商,競爭性確定。雙方約定列車開行對數、超額收入分配等回報調整機制。政府尊重項目公司的市場主體地位,由其自主定價、自主建設、自主運營、自負盈虧。在近期不具備自我運輸管理的條件下,暫委托鐵路總公司運輸管理。這將激發社會資本在創新鐵路建設管理模式、探索復合型運輸管理機制等方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原標題:民營資本控股高鐵將帶來多方共贏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