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編輯 錢多多)在證監會主席助理張慎峰考察中關村科技園區,發出“把好企業留在國內、讓好企業盡快上市”的信號之后,本以為A股IPO會迎來更多的優質科技股上市,沒想到1月8日張助理話音剛落,1月9日、1月10日,證監會官網連續刊登11家擬上市企業的預披露招股書,其中5家竟是銀行股!
它們是:蘇州銀行,擬發行10億股;哈爾濱銀行,擬發行36.66億股;青島農商行,擬發行股份為總股本的10-25%;青島銀行,擬發行10億股;威海商業銀行,擬發行13.9億股;此前的1月5日重慶農商行預披露,擬發行13.57億股。
而統計顯示,加上之前已受理的,目前已有17家銀行在IPO的隊伍中排隊。包括廈門農商行、長沙銀行、廈門銀行、鄭州銀行、江蘇大豐農商行、浙商銀行、浙江紹興瑞豐農商行、蘭州銀行、西安銀行、江蘇紫金農商行、徽商銀行等。其中發行股數最多為浙商銀行,擬發行44.9億股;最少為蘭州銀行,擬發行1.29億股。
這些扎堆A股IPO的城商行、農商行,大部分已經等了很久。如哈爾濱銀行2015年11月就開始排隊了,徽商銀行更是從2014年就申報IPO。不客氣地說,這些中小銀行質地大多不怎么樣。
如威海銀行,2014年至2017年上半年,不良貸款從3.14億元、5.06億元、8.33億元,直至9.36億元,不良貸款率從0.7%、0.97%、1.42%,直至1.44%。且報告期內訴訟纏身違規頻發,屢屢被監管機關處罰。又如蘇州銀行,截至2017年6月末,共有3719名股東,包括118家法人股東,第一大股東為蘇州市國資委旗下的蘇州國際集團,持股比例僅10%;可以想見,上市滿一年(或三年)后,其解禁股減持壓力有多大!更有去年4月已中止審查的徽商銀行,12月26日證監會發出恢復審查通知書,又重新“殺回”A股上市隊列。而其之所以中止審查,據媒體報道,公司高層內斗、股權糾紛、經營混亂等等,都是徽商銀行上市路上的“絆腳石”。
更多的銀行上市是為了補充資本金,破解資本“饑渴”。
根據《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規定,到2018年底,我國非系統重要性銀行(這17家銀行均屬這一類)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7.5%,一級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5%,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0.5%。而有些銀行若不再上市融資,已“饑渴”到規定的下限了。如江蘇紫金農商行,從2013年到2016年上半年,其一級資本充足率逐年下降,分別為11.71%、11.65%、9.63%、8.38%,如再不進行資本補充,將無法滿足監管要求。類似的還有好幾家。
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所謂“美好生活需要”,也就是消費轉型和升級,我們的產業結構也會從工業化轉向服務、轉向創新。如果說我們的銀行曾經以巨額貸款培養和支撐了世界第一的鋼鐵、石化、房地產等重資產行業的話,那么,從蘋果到特斯拉,從騰訊到阿里,所有這些偉大的企業,沒有一家是靠銀行能培育出來的!
誰都知道,我們正在去杠桿,而且這一政策將在長時期內持續。我們要發展直接融資,發展股權融資,減少和壓縮間接融資。既然如此,為什么要把十分有限十分珍貴的IPO資源,讓給那些宗旨是為了增加間接融資的銀行股來占有呢?須知,一家銀行股至少占去10家乃至20家科技股的融資金額!
進入新年以來,證監會周發IPO批文正在逐漸減少,我們本來以為,是為了讓更多的科技股,更多的好企業回國內上市。如果“回國內上市”是指那些已經發行H股的銀行股的話,那只能是壞消息。想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