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p2p,警惕信用卡代還風險累積陷阱!
卡奴信用卡還不上?“信用卡代還”很爽!可別忽視其中暗藏風險!
刺激消費新舉措!銀行這種新的低利率還款方式,餡餅還是陷阱?
在國家出臺多項“普惠金融”政策、監管卻日趨嚴厲的大環境下,互聯網金融客群卻呈現逐步探低的趨勢。此前追求高風險、高收益的部分互聯網金融業務,如P2P、小貸等,也向下“降級”,開拓新的市場。而這些新的進入者更像沖進瓷器店里的公牛,在進入新市場、加劇競爭的同時,也會帶來新的風險和不確定性。
一、“信用卡代還”潛在風險巨大
信用卡代還就是一個例子。近日,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技術專家委員會發表的“互聯網金融新業態風險巡查公告”稱,發現“信用卡代還”和互聯網金融相結合的業務模式。此類業務涉及信用卡違規套現、平臺收取高額費用、用戶信用卡信息安全等問題,潛在風險值得關注。
2015年,國家提出要推進普惠金融發展,點名小額貸款、消費金融等公司的發展融資問題,“激發消費潛力,促進消費升級”,大量傳統金融機構無法觸及或不愿服務的客戶亟待挖掘,加上政策方針的支持,這對互聯網金融行業來說,自然是無比肥沃的生存土壤。
二、普惠金融監管不力成“違規養卡”商機發展沃土
互聯網金融走到第五個年頭,這邊是監管重錘高懸在P2P和現金貸的頭頂,那邊是普惠金融生機無限。網貸備案一延再延,許多熬不起的P2P和小貸公司,紛紛將目光投向了信用卡代償這片尚未被深入開拓的新藍海,意圖以業務轉型來尋求新出路。
而信用卡代還,是指信用卡持卡人償還發卡銀行的信用卡賬單時,通過在第三方機構申請較低利率貸款的方式一次結清信用卡賬單,再分期還款給金融機構的過程。簡而言之,消費者能夠通過一定程度上的債務轉嫁,來為自己爭取更多資金周轉的時間。
信用卡代償在國內尚未形成系統的業務體系,信用卡發卡行并不支持這樣的債務轉移,同樣的客戶的信用卡余額還款的需求,在中國也走上了一條不同的道路。
中國信用卡代償的市場規模,2017年行業研報給出的預測數值是870億元,而信用卡代償真正可以滲透的市場容量已經超過2.7萬億元。而這只是冰山的一角,更多的“卡奴”,面對一時無法償還的信用卡賬單,往往會采取“以卡養卡”的刷卡套現還貸的方式,而這種方式是被明令禁止的。
財經觀點: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與美國等成熟市場鼓勵信用卡代償、在成熟的體系規范下保持較低利率的局面不同,在中國,面對信用卡代還巨大的市場潛力,低利率確實是搶灘插旗的利器,但也意味著盈利空間的縮減。
信用卡代償無疑是刺激消費金融的又一個切入口,但歸根結底還是一個細水長流的瓷器活。代還平臺們頂著競爭壓力,還在摸索著如何基于代償業務來進一步挖掘存量客戶,開發更多相關消費場景,形成更為完備的信貸體系,而這背后所需要的,或許正是如同美國一樣更開嚴格、同時也更開放、更規范的政策及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