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朋友圈里流行過一個極其火爆的看照片測年齡的小程序,憑一張照片,就能算出您老人家今年貴庚。但早起看新聞,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還有個更簡單直接的辦法來判斷一個人到底是真的擁有一顆童心還是靠美顏實現(xiàn)童顏,那便是英國赫特福德大學研究小組開發(fā)出的第一款針對兒童度身定制的社交機器人Kaspar。
這個自稱喜歡吃意大利辣腸披薩餅、和BAT程序猿一樣對格子襯衫有蜜汁熱愛的小機器人,長這樣:
不知道各位吃瓜群眾對他的第一印象如何,反正我的感覺是
活~見~鬼~啊~~~
這不就是武俠小說中人皮面具的買家秀么?!
這是因為,Kaspar同學的臉,的確借自醫(yī)學院里模擬對兒童進行心肺復蘇術的醫(yī)用人偶,所以在容易聯(lián)想的成年人眼中,八成和可愛不沾邊。但根據(jù)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藝術與設計系助理講師斯科特·布朗(Scott Brown)的觀點,這恰恰說明了,甭管我輩平常怎么使勁兒給自己刷綠漆,本質上還是根老黃瓜。
布朗指出,在他正在與澳大利亞聯(lián)邦科學與工業(yè)研究組織(CSIRO)共同進行的關于社交機器人進入家庭的先導實驗中,所有的小孩子——尤其是那些患有自閉癥、在與人交流方面存在障礙的小孩子——都認為Kaspar的臉頗為有趣,甚至相當富有吸引力。
在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的采訪中,布朗表示,其中關鍵在于Kaspar的“人設”——人家可不是靠呆萌可愛吃飯的玩具,而是一個高大上的治療與教育類社交機器人。
說起來,“社交機器人”(Social Robot)這個概念,近幾年來大真是大火特火堪比風口豬。長久以來,我們對機器人的定位,都停留在“送死你去,背黑鍋我來”的層次上。所謂的家庭機器人,基本上等同于家務機器人,會炒菜會洗衣會吸地就可以了。但隨著智能家電的異軍突起,這條路眼瞅著變成死胡同,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注目于機器人的社交陪伴功能。
生活在原子化社會中的人,不都怕“無人與我立黃昏,無人問我粥可溫”嗎?甭?lián)牧耍贛r Right和Ms Always Right出現(xiàn)之前,會聊天講笑話撒嬌陪跳廣場舞的社交機器人頂著先吧!
由麻省理工學院的美女教授辛西婭·布雷齊爾(Cynthia Breazeal)研發(fā)出的Jibo,無疑是這一波社交機器人潮中的頭號明星。在2014年曾通過眾籌方式從熱心群眾那里一舉募得300萬美元啟動資金的這款讓人同時聯(lián)想起大白和R2-D2的機器人,2017年11月7日開售之后,在Youtube上掀起了一陣開箱曬貨熱,但這種熱度卻并沒能維持多久。粉絲們很快發(fā)現(xiàn),外形酷似一個會搖頭晃腦的臺燈、售價899美元的Jibo,除了那幾句套路的恭維話和幾個套路賣萌動作,好像還不如亞馬遜的智能音箱管用,而且電池一兩個小時就會耗盡——下班回家一肚子委屈想找Jibo來個愛的抱抱傾訴一下,結果哥們沒電了,想想這一幕得有多尷尬吧。
雖然萌值上遠遠不如Jibo,但面對一個確定且有剛需的窄眾市場——自閉癥兒童及其家庭——的Kaspar,顯然走得更一步一個腳印,而且每一步都有科學理論背書。正如流量小生會將面癱無表情解釋為霸道總裁的劇情需要,卡斯帕的臉長成這樣,據(jù)說也是出于擔心“嚇到小朋友”的善意考慮,避免那些不能很好地解讀他人面部表情的自閉癥兒童產生焦慮感。而其原理,是在與這個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被極其簡化、但每一次重復互動都會產生預期結果的社交機器人打交道的過程中,自閉癥兒童能夠學到一些極其重要的生活和社交技能——比如,不能隨便打人臉,因為對方會疼,會哭,會再也不跟你玩兒了。
這個概念聽起來頗為有趣,卻不怎么能讓我信服。早在2005年,Kaspar的第一代原型就已經被開發(fā)了出來,那時候我兒子還不過是個單細胞。可斗轉星移,歲月如梭,作為人類小孩的后者如今已經上肢天文下肢地理前后肢交替地向青春叛逆期大步邁進,而經歷幾代演進的Kaspar呢?從此前英國研究團隊公布的視頻和當下澳洲團隊的信息看來,這小家伙的花樣似乎還是那幾招:撓腳底板會笑,說吃飯會拿勺兒。但最重要的是,在實驗中,自閉癥兒童和Kaspar互動時,總有一位成年看護者和一名研究者陪同在旁,雖然可以將其解釋為研究需要,對現(xiàn)實生活中自閉癥家庭人手不足這一最大壓力來源略有了解的我,還是覺得有點兒困惑:所謂的進展和改善,真的能夠脫離實驗室環(huán)境而復制嗎?當這些不具有可持續(xù)性的陪伴因素在Kaspar進入家庭后逐漸淡出,即便是患有自閉癥而對自己所癡迷之物有異常專注力的孩子,也真的不會迅速對他生厭嗎?
事實上,美國心理學會出版的《心理學進展監(jiān)測》(Monitor on Psychology)雜志,今年第一期以《社交機器人的黎明》(The Dawn of Social Robots)為封面故事,其中提到的一個重要觀點,便是社交機器人想要打破從“某樣東西”到“某個人”的任督二脈,必須大量借鑒心理學研究的最新結果,知道什么才會激發(fā)人類的好奇心和期待感。有趣的是,耶魯大學社交機器人實驗室(Social Robotics Lab)的研究者此前發(fā)現(xiàn),想要實現(xiàn)這個目的,社交機器人反而不能太“靠譜”:在一個與機器人玩剪刀石頭布游戲的試驗中,當機器人老老實實出招時,志愿者會很快覺得沒勁,但在機器人開始偶爾靠作弊獲勝時,志愿者立即變得興趣盎然,開始與其產生眼神交流并與之交談。
然而,這種欺騙的限度在哪里?人類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忍受一個和人一樣會撒謊會搞惡作劇的機器人在家中與自己朝夕相伴?尤其,是那些對社交機器人所承諾的陪伴有最大需求的孤獨老人和年幼孩子?
雖然這樣一個會騙人的社交機器人目前還不存在,但就在上周爆出的亞馬遜智能音箱Echo誤將夫妻家中的談話發(fā)送給公司同事的新聞,已經足以讓人產生警惕。而越來越多的家庭監(jiān)控攝像頭被黑客侵入、導致未成年人隱私照片在色情網(wǎng)站上被濫用的案例,也讓我們有必要對將社交機器人迎進家門這件事三思而后行。
要知道,把需求——尤其是情感需求——轉化為消費需求,從來不是真正的解決問題之道,甚至可能帶來更多更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