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于北京,玖富集團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孫雷正式宣布,即日起啟用“玖富科技”品牌,并將其定位于與玖富集團其他三大板塊并列的重要位置。此舉標志著玖富集團的戰略重心從發展科技金融轉到了布局金融科技上,其意在助力傳統中小銀行提高金融科技實力。
2017年3月,螞蟻金服牽手建設銀行,隨后,京東金融與工商銀行,百度金融與農業銀行,騰訊與中國銀行,蘇寧與交通銀行紛紛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放眼望去,金融科技巨頭們的合作對象都是大型國有銀行,但為何“玖富科技”偏偏要瞄準國內的中小銀行?
究其原因,不是因為玖富科技對行業態勢把控不準,而恰是因為玖富科技洞悉了銀行業的發展情勢。
信貸行業面臨挑戰,中小銀行發展受限
據了解,從2001年開始,中國各中小銀行開始進入快速盈利期,期間年均復合凈利率達到了23%
,凈資產回報率也長期穩定在20%。但是,反觀其他非金融企業的凈資產回報率,大多一直保持在10%-15%左右,這就意味著,在那個時候,將錢存在銀行里比投資企業來說,獲得的利潤要高5到10個百分點左右。
到2011年,短短十年時間里,銀行業的利潤便從322億元左右迅速擴增到了1.74萬億元,增長了近53倍。究其原因,利潤地快速增長,一來源于經濟收入的增加促使人們將資金大量地存入銀行機構,各中小銀行也無需費力就能輕松獲得資金來源;二來由于國內各企業“饑渴”擴張的發展潮流,在信貸業務方面各中小銀行也不用發愁。
但時間到2011年以后,國內人民的理財觀念開始萌芽,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將存款用于自主投資或者交由投資機構進行管理,各銀行也因此失去了大量負債端的客戶群體。緊隨其后的便是銀行吸儲能力的降低,這直接影響到了銀行在資產端的發力,尤其是對于綜合實力較弱的中小銀行來說,同時面對國內信托、IPO、發債等融資模式興起的勢頭,還一度面臨信貸業務被瓜分的危機。
為了保障信貸業務量,一些銀行開始嘗試下沉信貸資質,企圖以此來彌補負債端提高的成本。比如民生銀行,在2012年就推出了微貸業務,將貸款目標瞄準具有高風險的微小企業。但是,此舉對于把控風險能力較差的中小銀行來說,并不是明智的選擇,因為在這種高風險下極易發生拖賬甚至壞賬的情況,大量占用中小銀行薄弱的風險資產。
隨后,開拓金融市場又成為11年以后各銀行的發展趨勢。據悉,目前國內已經成立科技金融公司的有中國民生銀行、建設銀行、平安銀行、招商銀行、光大銀行、興業銀行等多家大型銀行。銀行系金融科技公司增強了其傳統銀行業務的覆蓋范圍,節省了網點增設成本。但相比全國性控股的大型銀行,各類中小銀行在人才資源、風控管理、資金水平等方面都處于劣勢,根本無力自主建立起金融科技系統。對于植根“鄉下”的中小銀行來說,身處鄉鎮的人們在網上就可以進行業務申請,便更沒有多少人去中小銀行網點進行辦理,中小銀行的生存空間再次受到壓縮。
根據麥肯錫綜合的數據發現,截至2016年,互聯網金融市場對網民的滲透率已達到70%,互聯網理財規模達到26000億元。龐大的交易流量對中小銀行的業務產生了巨大的分流沖擊。2016年年內,中小銀行存款增量較去年減少5.1萬億元。導致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是表內居民存款的流失,這一點基層銀行的工作人員感受更為明顯。
“前兩年的存款壓力一直比較大,但今年的壓力可以說更勝以往。”某商行營業部負責人如是說。據央行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18年4月份,居民戶存款減少1.32萬億,同比多減1000億元。這表明今年中小銀行受金融市場分流作用的影響還在進一步加劇。存款壓力加大、服務力度跟不上、貸款能力積弱,跟不上時代發展的中小銀行已經進退兩難,尋求金融科技服務機構的協助成為中小銀行的必由之路。
看到“危機”的玖富集團,從12年開始,其旗下的“玖富為辦”就專門為銀行提供業務轉型服務,直到今年,發展壯大的“玖富科技”品牌開始專注于為中小銀行提供金融科技賦能服務,對于想要快速恢復實力的中小銀行來說這最合適不過。
馳援中小銀行,玖富心有余卻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