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代人,都有屬于自己的芬芳年華。
什么是芳華?用馮導的一句話來說,芳華就是‘理想’,有理想就會使你的青春變得特別璀璨、壯麗。馮小剛的電影從《一九四二》到《我不是潘金蓮》再到《芳華》,我覺得更多地依靠內心,像馮導演說的一樣,他終于為自己拍了。
屬于自己的芬芳年華。
這很感人,同時這句話也是說,以自己的絕對標準拍電影。我不知道他這個標準是啥,因為從他賀歲片時期的作品看不到。還好在很多大導演作品崩坍時,馮小剛以他的作品在提出“不一樣”的標準。
我覺得《芳華》的表達欲一直撐著。其實能從敘事和片段的結構上感覺到,主創們都感動得一塌糊涂。
有情懷可以散播,但它真是商業電影的路線。
既然,拍的是記憶,也就無所謂主線連貫;拍的是時代,也就無所謂人物形象突出;拍的是青春,也就無所謂性意識蔓延;拍的是內心壓抑不住的感情,也就無所謂煽情。
這些是毛病?其實都可以解釋,不可以解釋的是,視角錯亂與情感充沛的平衡。我能看到很多觀眾在哭,青春只剩下淚水了么?還是我們被純個人的描述所蒙蔽?
所以,高級的電影會直指人性, 這個比逝去的時代更有意思。名利雙收的“老炮兒”,用生命和對人生的態度,去拍人生戲。
不僅僅靠《芳華》,還有“芳華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