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場上基本已經聽不到看空茅臺的聲音了,因為在茅臺一路上漲的過程中看空茅臺的人的臉基本都被打沒了。
按照三季度末的持股人數,按照今天的市值,茅臺人均持股市值高達1400萬,再加上高高在上的價格,這股票與九成九以上的散戶無關,大部分散戶只能仰望。
在里面做各種接力游戲的只能是各路基金,臨近2017年年底,一些機構的賬面業績不夠理想,通過搶籌茅臺來改善成績單也是有可能的。
昨天講了賣水的故事,今天講一下荷蘭郁金香泡沫的故事。
16世紀中期,郁金香從土耳其被引入西歐,不久,人們開始對這種植物產生了狂熱。到17世紀初期,一些珍品賣到了不同尋常的高價,而富人們也競相在他們的花園中展示最新和最稀有的品種。
到17世紀30年代初期,這一時尚導致了一場經典的投機狂熱。人們購買郁金香已經不再是為了其內在的價值或作觀賞之用,而是期望其價格能無限上漲并因此獲利。
這種總是期望有人會愿意出價更高的想法,長期以來被稱為投資的博傻理論。
1635年,一種叫Childer的郁金香品種單株賣到了1615弗羅林(florins,荷蘭貨幣單位)。如果你想搞清楚這樣一筆錢在17世紀早期荷蘭的經濟中是什么價值,你只需要知道1頭公牛,只要花120弗羅林。
可是,郁金香的價格還是繼續上漲,第二年,一株稀有品種的郁金香以4600弗羅林的價格售出,除此以外,購買者還需要額外支付一輛嶄新的馬車、兩匹灰馬和一套完整的馬具。
但是,所有的金融泡沫正如它們在現實世界中的名稱所喻示的一樣脆弱,當人們意識到這種投機并不創造財富,而只是轉移財富時,總有人會清醒過來,這個時候,郁金香泡沫就該破滅了。
在某個時刻,當某個無名小卒賣出郁金香——或者更有勇氣些,賣空郁金香時,其他人就會跟從,很快,賣出的狂熱將與此前購買的狂熱不相上下。于是,價格崩潰了,成千上萬的人在這個萬劫不復的大崩潰中傾家蕩產。
荷蘭的“郁金香泡沫”昭示了此后人類社會的一切投機活動,尤其是金融投機活動中的各種要素和環節:對財富的狂熱追求、羊群效應、理性的完全喪失、泡沫的最終破滅和千百萬人的傾家蕩產。
相對于茅臺股價的大漲,茅臺酒的漲幅并不大。之所以不大,是因為目前社會上茅臺酒并沒有被喝掉而是被收藏,如果茅臺酒價格漲幅過快,自然會刺激這部分產品流入市場,從而完成變現。
茅臺酒廠要想順利完成對經銷商的壓貨,就必須嚴格限制茅臺酒的價格,盲目提價,反而造成串貨,不利銷售。
設想一下,未來茅臺出貨的邏輯,即茅臺酒提價,然后基金經理們拿著計算器算茅臺能多賺多少錢,多少倍的PE,然后帶著發大財的美夢去接盤,大概就是這樣了,反正賠錢的是基民,又不是基金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