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房子,以最有代表性的北京為例。
從2006年到2016年,北京純商品住宅價格從7877元/㎡漲到35218元/㎡,房價足足增加到4倍多!
十年一晃而過,有人因為自己多少次徘徊在“買”、“不買”的當口,而房價蹭蹭向上追悔莫及;有人慶幸自己當年果敢出手,如今資產翻番笑看潮起潮落。
十年里北京房價增加到四倍多,2007年北京純商品住宅均價破萬,08年連續五次降息,09年四萬億救市,鼓勵住房消費和房地產開發投資,10年開始限購,一系列政策影響導致純商品住宅均價在2010年逼近20000元/㎡。除了2012年受政策抑制影響房價小幅下降外一路高歌猛進,截至2016年7月29日,均價已高達35218元/㎡。
十年間北京市純商品住宅價格漲幅達到347.1%。北京市16個行政區中,門頭溝房價漲幅位列首位,為827.93%;石景山區房價漲幅為779.15%,位列第二;東城區漲幅679.67%,排名第三;房價漲幅小的密云區也達到了254.03%。
該說什么好呢?中國樓市從2002年起,就不斷有專家告誡我們:樓市要崩盤了,不要買房。結果房價漲了十幾年,崩盤還是沒有等來,倒是自己離房子越來越遠了。
中國的房價,一線城市的房價,尤其是北京房價,不要指望它沒有泡沫,對這一點我從來沒有懷疑過。假設泡沫破裂,受傷害的也是最近貸款買房的,而不是十年前買房的,對不對?
這十年間,不是沒有地方房子崩盤,溫州、鄂爾多斯都崩過。
說完房價,說說創業板。12年12月見底后,到了13年4、5月份,創業板在800--900點蓄勢沖擊千點大關,第一個小紅圈處,這時形勢已經很明朗了,創業板要來牛市行情。
但當時市場上的大部分人還在盯著上證指數,上證指數在2月中旬見頂后一路下跌,后因錢荒跌破兩千點,趕出大底1849。
這個時候,我提創業板的牛市要來,幾乎受到一邊倒的嘲笑,后來主板相繼出現自貿區等主流題材行情,我把配置在創業板上的資金分流了部分去趕場,這部分資金就再也沒回到創業板。
到創業板進入15個月周期的大盤整時(第二個大紅圈處),這段時間我的耐心也漸漸消磨殆盡(非常嚴重的教訓),15年創業板快牛來臨,當時拋掉的籌碼只好追高再買回來,真是起了大早,干了晚集。
說到現在,我認為以滬深300為代表的藍籌股也即將迎來大牛市行情,以上證50為代表的一線藍籌的接連上漲,只是第一階段。這輪牛市可能比07年那波還要大。
當然,我們前面也說過,15年的巨量需要充分洗籌,這個周期可能類似創業板的15個月周期大盤整。
當然,現在提這種觀點無疑也要遭到嘲笑,遭到所謂的“騙散戶去高位接盤上證50”之類的指責。
說實話,上證50也有很多票尤其是部分銀行股也沒怎么漲,所以為什么要去買那些已經高高在上的個股呢?買低位的不好嗎。所以說,“騙散戶去高位接盤上證50”的說法基本不成立。
這次股市的增量資金來源于居民資產的再配置,從重資產加杠桿的房子轉向輕資產高周轉的貨幣基金、理財產品及優質股票,這一過程更持久,這是慢牛的最大資金推動力。
優質資產永遠不缺資金配置,現在的一線藍籌股,如同10年前北上廣深的房子,很多人因為沒買房(沒持股)盼著房價(股價)跌,自然有輿論迎合這種想法,它們之間互相反饋強化,最終只會使無數人錯過享受地產(股市)暴漲的盛宴。
對目前的市場,我是以習的任期作為一個周期來看的,15年5178不可能是習任內的最高點,前五年搞政治,后五年搞經濟,疊加中國經濟自帶的8年擴張周期光環,經濟結構調整升級,居民資產在配置,現在就是山腳下的波動。
大格局才能抓到大行情,享受主升浪,這一邏輯未來五年不會改變。中間當然也會有震蕩反復,美國加息、經濟危機可能都會發生,甚至一段時間的主題也會改變,但聚焦優質一線藍籌,打底吸籌的策略不會有任何改變。
這篇文章,大家可以反駁,有價值的留言都會放出來,做個留痕,說實在的,如果沒有嘲笑,我會懷疑自己觀點的是否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