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著名獨立撰稿人黃湘源提出,IPO常態化期待穩中有進。
繼續保持IPO常態化不等于大躍進,更不等同于注冊制。IPO常態化期待穩中有進,這既是對實體經濟的有力支持,也有利于資本市場本身的穩定發展。
IPO常態化能夠堅持到今天,殊為不易。不過,繼續保持IPO常態化不等于大躍進,更不等同于注冊制。IPO常態化期待穩中有進,這既是對實體經濟的有力支持,也有利于資本市場本身的穩定發展。
市場對IPO常態化有一個從不認識到有所認識,從不適應到有所適應的過程,這是不奇怪的。面對IPO常態化的逐步推進,一個時間里,叫停的呼聲鵲起。IPO一遇到問題就暫停,一方面,說明新股發行在某些方面確實可能有需要進一步改革或改進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存在監管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過于容易在急功近利和求穩怕亂之間左右搖擺的傾向。這一次,監管當局堅定不移地把握支持實體經濟的大方向,以恢復市場融資功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為導向,IPO發行節奏根據市場的波動情況適時調整,使IPO常態化穩定有序地得以推進。應該說,這是一個不小的進步。
日前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指出要把發展直接融資放在重要位置,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IPO常態化無疑是建設這一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盡管從當前的市場反應來看,IPO進入常態化以來的發行節奏和募資規模還是比較適當的。在今后的一定時期內,如果能繼續保持相對的穩定,不難想像,也將有利于較好的穩定市場的預期。不過,如果說這就是預期中的IPO常態化的全部意義之所在,恐怕也難以讓人信服和值得期待。
IPO常態化需要穩中有進,這是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在上半年上市公司所實現的8000億元股權融資規模中,1100億元的IPO充其量也就只占了一個不算多大的比例。這一方面說明將直接融資等同于IPO是一種誤解,另一方面也說明將這種依然還需要刻意自我克制和壓縮融資規模的IPO定位為所謂的常態化,未必真正符合支持實體經濟的需要。
IPO常態化需要穩中有進,也是促進國企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需要。就在我們的資本市場在為所謂的IPO常態化沾沾自喜的同時,國企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也在緊鑼密鼓地推進之中。令人奇怪的是,我們的IPO常態化卻一點兒也不沾邊似的,不知道該如何使勁。誠然,相當一部分國企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屬于存量資產重組,或未必涉及IPO首次發行。但是,這并不等于國企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不需要IPO的支持。如果它們需要整體上市的時候,目前這樣拼命壓抑整體融資規模的所謂IPO常態化滿足得了其龐大的融資需求嗎?而如果IPO連整體上市也無力承受,常態化又何從談起呢?
IPO常態化需要穩中有進,更是為注冊制創造條件的需要。盡管不乏有一些趨炎附勢的說法將IPO解讀為所謂的“準注冊制”,然而,明眼人不難看出,這不過是典型的魚目混珠而已。注冊制不注冊制,雖然并不意味著不審,但在越來越嚴格的發行審核也未必能有效地杜絕虛假信息披露和造假上市,越是壓縮融資比例反而越是有可能大大地增大大股東減持的壓力,以及退市制度遲遲不能到位,吃得進拉不出的問題依然還難以很好解決的情況下,試問,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注冊制精神又在哪兒呢?
小編認為,重要的不是給IPO常態化硬套一個什么“準注冊制”的帽子,而是要針對IPO常態化中所容易發現的問題,模擬注冊制改革的要求,通過完善修法的途徑來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才有可能為IPO常態化接軌注冊制改革創造更好的條件。IPO常態化離不開強有力的監管,但有效的監管只是保障IPO常態化的必要手段,改革才是通向注冊制的根本出路。(原標題:黃湘源:IPO常態化期待穩中有進)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