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表態留余地
這兩天,日本想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的猜測聲四起。
無疑,日本如真的加入,無論是對亞投行發展還是對中日關系改善,都是一大利好消息。
然而短短幾天,日本政府內部就此發出的信號就已出現矛盾,安倍政權所謂的“態度突變”也遭到質疑。日本的扭捏背后都有哪些考慮?
事情緣起于參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日本自民黨干事長二階俊博15日對媒體的“透風”:日本應盡早加入亞投行,“應做好心理準備,不能太落后于人”。
二階俊博是執政黨自民黨二號實權人物。巧的是,一號人物安倍晉三本人在同一天接受專訪時,也在這一問題上表態:“若亞投行身上的疑點得到消除,日本將積極考慮加入其中”。
位高權重的兩人密集發出有別于其一貫立場的表態,被中日不少媒體解讀為日本終于要投入亞投行懷抱。
日本時事社指出,安倍調整了其對亞投行所持的謹慎姿態。甚至連右翼媒體《產經新聞》也打出了“安倍首相對亞投行擺出‘積極’姿態”的大標題。
然而,就在外界熱議這一“大轉變”之時,日本政府多名高官卻在第二天出面澄清,強調日方對亞投行的態度未有任何變化。
16日,日本政府另一重要實權人物財務大臣麻生太郎在內閣會議后的記者會上說,“日本(對亞投行的立場)完全沒有任何變化”,重申日本現階段無意加入。同一天,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也強調,日本仍將靜觀其變。
事實上,細讀安倍15日的表態,便會發現部分媒體的報道有過度解讀之嫌。在筆者看來,安倍的表態甚是模棱兩可,他給自己留下了足夠的回旋余地,對于加入亞投行既沒有肯定,也沒有否定。
他說,日本可以加入,但這是有前提的,即要“消除亞投行的疑點”,包括能否建立公正的運行管理機制、借款國的舉債可持續,以及分析項目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
安倍還說,日本現在仍處于關注亞投行運作的階段,此事“將和美國密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