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絕味食品(603517.SH)今年3月登陸A股市場后,鴨脖界的“三巨頭”齊聚資本市場——周黑鴨(8.13, -0.12, -1.46%)(01458.HK)、絕味食品、煌上煌(002695.SZ)隔空較勁。
證券化將“鴨脖第一股”之爭暴露于日光之下,且在資本市場的“大浪淘沙”中,“三巨頭”之間的競爭則出現新局面:煌上煌已經掉隊,“一哥”之爭則在周黑鴨與絕味食品之間激烈展開。
周黑鴨、絕味食品、煌上煌市值比較。圖片來源:Wind資訊
周黑鴨與絕味食品在“鴨脖市值第一股”的“爭斗”一度達到“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地步。2016年11月11日,周黑鴨先于絕味食品登陸資本市場。不過,早于絕味食品4個月奔向資本市場的周黑鴨,其總市值曾被絕味食品趕超。3月29日,在絕味食品新股發行收獲9連板(含上市首日)之時,該公司以約204億元的總市值高出同日周黑鴨約14億元,成為“鴨脖市值第一股”。但狂歡為持續太久,5個交易日后,周黑鴨重新“上位”:自4月7日起,周黑鴨與絕味食品的總市值差值逐漸拉大。截至5月23日收盤,周黑鴨的總市值達173億元,絕味食品的總市值為143億元,兩者相差30億元。
實際上,周黑鴨與絕味食品在市值上的“你追我趕”只不過是兩家公司經營狀況在資本市場的反饋。在實體經營中,周黑鴨與絕味食品的“爭斗”同樣激烈。
2016年度的業績成果分別給周黑鴨和絕味食品貼上了“最會賺”和“最能賣”的標簽。兩家公司去年的財務數據顯示,2016年,周黑鴨與絕味食品分別實現營業收入28.2億元、32.7億元,均為煌上煌同期營收的兩倍之多。在營收層面,絕味食品以4億元的收入領先周黑鴨,從而成為當年鴨脖行業“最能賣”的企業。然而,周黑鴨卻以同期7.2億元的歸屬凈利潤將絕味食品和煌上煌遠遠甩開。其“最會賺”的名頭并非名不符實,財務數據顯示,周黑鴨去年的毛利率為62.3%,是絕味食品的2倍、煌上煌的1.9倍;其當期凈利率為25.4%,是絕味食品的2.2倍、煌上煌的3.3倍。
若將兩家公司去年營收分攤到單一門店的比較或許更為形象。截至2016年底,周黑鴨和絕味食品的線下門店數量分別為778家、7924家,后者是前者的10倍之多。但平均到單一門店,周黑鴨的單店收入高達362萬元,而絕味食品僅41萬元,前者則接近后者的9倍。
雖然周黑鴨擁有令同行企業難以企及的盈利能力——這歸功于其堅持以直營模式為主的經營策略,但在謀求高利潤的同時,周黑鴨也放棄了相當一部分的市場份額,使得依靠加盟制爆發式增加門店數量的絕味食品占得先機。根據招商證券(11.86, 0.00, 0.00%)的研報數據,當前絕味食品的市占率為8.9%,領先周黑鴨3.4個百分點,位居業內第一。事實上,目前國內休閑鹵制食品行業集中度不高,更多的企業選擇小規模、小作坊經營,蠶食了近八成的市場份額。應對這樣的行業環境,招商證券分析師在研報中指出,“鹵制品行業的市場有望進一步向龍頭企業靠攏。”
數據各有優劣,“一哥”之爭依舊難分難解。然而,這兩家龍頭企業近期的競爭策略出現分野:為了提升各自在休閑鹵制品的市場份額,賺得最多的周黑鴨“玩”起了跨界,而賣得最多的絕味食品則依靠IPO募資堅持擴張其鴨脖產能。
周黑鴨曾試圖通過擴大線下門店數量來提升市場份額和收益。2016年該公司線下門店數量同比2015年增長21.4%,但當年,其歸屬凈利潤增速僅為29.5%,凈利潤增速創下近三年的新低。
門店擴張策略收效一般,于是周黑鴨瞄準新品市場。5月5日,周黑鴨宣布推出鹵制小龍蝦“聚一蝦”,觸及千億級的小龍蝦市場。界面新聞發現,周黑鴨進軍小龍蝦市場早已有跡可循。今年4月2日,周黑鴨公布了其全資附屬公司與湖北省潛江市人民政府簽訂的戰略合作協議,附屬公司計劃在時機成熟時在潛江市建立額外加工設施,以擴大集團用于目前或新產品的產能。界面新聞查詢公開資料發現,潛江市素有“中國小龍蝦之鄉”之稱。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份的“全球小龍蝦發展論壇”將在此舉行。
而在前期依靠加盟制搭建全國銷售網絡的絕味鴨脖,則寄希望延續通過產能擴張的方式來提升市占率。絕味食品今年通過IPO募集資金7.4億元,并結合自有資金共計投資約9.5億元用于8個省市合計9.45億噸的醬鹵項目建設。此外,為了滿足營銷網絡的需求,絕味食品還計劃今年新建180家直營旗艦店。
對于絕味食品而言,在加盟制的助推下,通過增加門店數量是其保持凈利潤快速增長的重要原因。2016年,絕味食品門店新增率為10.5%,但其當期歸屬凈利潤增速為26.4%,盡管這一增速低于周黑鴨,可仍高于絕味食品近三年來凈利潤增速的平均水平。
此外,據招商證券估算,以2015年中國共有1397個縣、11315個鄉、20515個鎮的數據為參考,絕味食品渠道下沉的門店空間在16400家左右。這意味著,絕味食品未來門店新增數量仍有翻倍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