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收入、凈利潤暴跌和持續的高速關店,百麗最終還是走到了盡頭。5月2日,百麗國際(下稱百麗)發布公告稱,高瓴資本與鼎暉及百麗部分管理層以協議安排方式將公司私有化,每股作價6.3元,較停牌前報5.27元,溢價19.54%。
整整10年,百麗從上市到低調退市,這個曾一度被認為是中國版ZARA的一代鞋王最終在爭議中落幕。值得疑問的是,百麗私有化真的能突破發展瓶頸?而在百麗私有化的背后,其未來如何定位、發展也成為了業界關注的問題。
低調退市
中國鞋業規模最大的公司百麗,頂峰時期市值高達1500多億港元,而如今市值已較最高峰時期縮水約7成,不但被低調甩賣,其私有化的運作也悄然開啟。
5月2日,百麗發布公告稱,由高瓴資本集團(Hillhouse Capital Group)、鼎暉投資以及百麗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的執行董事于武和盛放組成的財團,向百麗提出要約。
根據要約協議,將以協議安排的方式收購百麗全部已發行股份,每股收購價6.30港元,總股本84.34億股,故建議私有化總價為531億港元(約合人民幣470億元).
以目前百麗現有股價來算,此次私有化所需現金規模為453.11億港元,資金來自Bank of America, N.A提供的280億港元債務融資以及股權投資者集團提供的173.11億港元現金投資。據悉,這是港交所史上最大規模的私有化。
但百麗創始人、董事長鄧耀以及首席執行官盛百椒并未參與私有化,二者控股25.74%的百麗股份將在私有化時出售。而此舉也意味著鄧耀、盛百椒將徹底退出百麗。而百麗執行董事及新業務事業部總裁盛放、執行董事及體育部總裁于武參與了此次私有化。二者持有的股份注銷后,將向新公司注資。
根據公告材料顯示,若此次私有化計劃獲股東大會通過,高瓴資本將成為百麗的新任大股東,持有56.81%的股份,鼎暉投資將持有12.06%,余下的31.13%公司股權將由包括于武及盛放在內的管理層共同持有。
對此,有業內人士對記者分析說,由此可見,此次百麗被低調收購之后,私有化的百麗高層將面臨全面的洗牌,而根據百麗新的發展戰略,其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時代。
根據公告資料顯示,要約方計劃向百麗投入財務和運營資源,嘗試新的零售模式、實踐轉型及創新舉措,并在技術、物流及人才方面投放大量資源。
事實上,作為要約的收購方的鼎暉和高瓴此前在消費領域的布局頗多。資料顯示,鼎輝曾在百麗上市前的2005年就對其投資,二者還合作投資了女裝品牌Moussy和Sly的母公司Baroque Japan等,而高瓴則投資了格力、孩子王、京東等。
“如果按照目前兩大股東對收購后的百麗的布局,未來很可能與目前現有的零售進行對接,而此舉也讓市場開始興奮。”另有業內人士對記者分析說,這也或是近期市場估價持續走高的原因。
根據資料顯示,截至5月2日收盤,百麗國際報收于6.07港元,上漲15.18%,成交額12.57億港元。
而此次百麗轉型和換帥,其實此前已有預兆。
此前百麗首席執行官盛百椒曾表示,百麗國際正處于形勢嚴峻、亟須轉型的關口。對于此次私有化,鄧耀也比較贊同,其表示,此次私有化為百麗集團轉型發展提供了機會。
轉型挑戰不小
“雖然百麗被有運作經驗的國內最大資產管理機構收購,但在此前百麗進行過多次嘗試的基礎上,未來如何轉型目前看來挑戰仍不小。”另有零售人士對記者分析說,特別是資產管理類企業進入之后,百麗集團能否順利過渡也是一個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此前百麗集團也曾嘗試過布局電商。
資料顯示,2009年,百麗創建了自己的電商平臺“淘秀網”。2011年,又成立了鞋類B2C平臺“優購網”,并將淘秀網的資源全面移植至優購網中。可惜的是,兩個嘗試最終都未成氣候。而此后,百麗也多次與網上電商調整發展策略,但最終的效果也并不理想。
在戰略發展方面,其實百麗集團此前也進行了多次調整,不管是在品牌方面還是在渠道建設方面都進行過嘗試,然而雖然零售業進行了深度調整,最終成效也并不明顯。
隨著2014年電商的興起,高速增長的百麗出現拐點,其開店速度開始出現“負增長”甚至反轉。
根據百麗財報顯示,2014年,鞋類業務收入占總體業務收入的比例為57.6%,2015年時,該數據下降至51.7%,2016年上半年該數據更是只有44.0%。最明顯的是2016年下半年,百麗鞋類業務情況惡化跌幅擴大至雙位數,其主營業務鞋類拖后腿,收入和毛利率同比下降,所需費用卻持續攀升,導致營業利潤下跌;另一邊則是相對于鞋業的全線經營指標下降,其代理的運動、服飾業務的極速擴張。
“即使今年被高瓴資本和鼎暉投資收購并私有化,從模式上來看剛好實現了資本牽手實業的新模式,但被收購之后百麗能否快速與資本實現運作模式的對接以及快速轉型,還要時間來驗證。”另有營銷資深人士對記者分析說。
而此次鼎暉投資是否是百麗集團“白衣騎士”,讓持續處在虧損邊緣的百麗集團實現逆襲,對此,本報記者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