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香港書展開幕,筆者應出版社邀請出席交流。以往每逢港股到達高位,投資類的書刊均會熱銷熱賣。書展之行,筆者特別到訪信報攤位參觀,見到讀者們正在展館選購心儀之投資書刊,與此同時,筆者特別抽空為信報同事們打打氣,勉勵一番,并應邀在信報展館前拍照留念。其后,信報Facebook亦報告了筆者及其它主要來賓到訪交流的情景,場面實在熱鬧。
傳萬億險資將南下
信報財經投資書刊展館人流多,同時股市整體亦上升,大家開始關注一個問題,就是港股能否重上3萬點?其實,同樣的問題,筆者在10年前曾討論過,當時是2007年的8月底,內地宣布資金自由行計劃,筆者代表一家內地銀行宣布參與計劃,舉行大型記者招待會,接受逾百傳媒的訪問,期間提到相關股市目標。其后,雖然資金自由行計劃無疾而終,但是卻激起港股的一輪短暫騷動,讓港股去到一個史無前例的高水平。
10年過去,“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基金互認早已一一落實,可惜港股無法再次重上32000點水平。不過,近期有論點指出港股將受惠市場流動性,有機會重上高位,甚至3萬點水平。市場流動性何來?美國有可能減慢加息步伐是其中一個因素,另外一個因素就是市場謠傳有萬億元內地避險資金將南下。
那么,這萬億元資金又何來?目前, 中央政府對內地企業的跨境并購十分關注,的確,不少跨境投資的性質看似瘋狂,不少更去到不問價的地步,讓旁人驚訝。跨境資金盯上了香港的資產,當中土地及股市是重要目標。無論這些跨境資金是抱著什么“態度”或“原因”到來,當中有什么“秘密”都好,港股的確均會受惠。不過,這能維持多久,卻是無法引證。
監管大環境強調“嚴”
盡管環球流動性收緊未必快速進行,但股市見頂其實開始浮現。假設目前市場是處于“牛三”,市場未來的走勢有可能高揚,但震蕩也難以避免。而內地的避險資金能否全面拉動港股,也是需要關注的。香港是國際市場,但也是中國的國際市場,與內地因素是不可分離的,香港或許只是一個中途站。
早前,內地股市出現波動,與市場對“嚴”監管的大環境或有一定的關聯性。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已經閉幕。
統計本次會議的用字,“風險”成為出現頻率最高的關鍵詞,被提及31次,而“監管”位列第二,被提及28次,“發展”與“改革”位列第三、四位,分別被提及25次與16次。此外,“嚴”字出現6次,凡提到監管的表述都強調了“嚴”字。
筆者認為內地金融市場“脫虛入實”和“監管從嚴”將會延續很長的時間,而金融工作的最重要原則就是回歸本源,服從及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以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讓金融業發展與內地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
作為會后部署,筆者覺得國家將出臺一系列政策,在內地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讓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豐富直接融資工具,打開企業的融資渠道,解決創新型企業及發展的融資急切需求。更重要的是需要為內地中小微企業提供高效率的便利融資方式,減輕融資難的問題,某程度上推動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
目前,內地融資結構主要還是以間接融資為主,在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的同時,必須努力改善間接融資,推動國有大型銀行轉型,同步發展內地中小型銀行和民營金融機構,有效降低經營成本,清理規范冗余的官僚體制。
熱錢未必長期泊港
在改革的過程中,香港作為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亦應該積極配合,而不是采取漁人得利的態度。故此,在內地采取“嚴監管”的政策下,部分資金選擇外移,但香港不應獨善其身,充當資金的避難所。
在某程度上,香港亦需要主動全面配合中央的政策,協助國家改革的進程,維護國家的整體利益。由此看來,香港未必能全面得益于內地資金的外移,內地資金亦未必會長期停泊在香港,由外逃資金所牽引出來的股市大牛亦未必能長存,故此,筆者對港股能否重上3萬點,抱著極其觀望的態度。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