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過去大半年走勢,‘馬太效應’似乎成為港股‘新常態’。
‘馬太效應’一詞源自《圣經》馬太福音第25章的寓言故事,原本泛指‘任何個體在金錢、名譽、地位等先獲得成功,將產生累積優勢,令往后成功機會獲得提高’的社會現象,后來被引申至經濟學中‘強者恒強,弱者恒弱’的兩極化情況。
老子《道德經》也談到‘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折射出‘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社會法則。
若把香港上市公司去年股價表現劃分為5組,可發現表現最佳的兩成股票于今年上半年累升6%,反之去年走勢最差的兩成股票組別,今年上半年錄得近6%跌幅,繼續屬最差類別,引證了港股‘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定律。
不少分析認為,北水南下是港股兩極化的催化劑。年初以來,內地流入港股資金超過2483億元人民幣,北水十大愛股期內普遍升幅顯著,計有騰訊(00700)勁飆69%、友邦(01299)上揚39%、匯控(00005)漲26%、建行(00939)升11%、中行(03988)進賬16%、國壽(02628)升24%、瑞聲科技(02018)飆57%、中海外(00688)漲28%、中國神華(601088)(01088)上升38%及中移動(00941)微漲2%;以恒生指數年初迄今飆升逾5800點(26.6%)計算,這批北水愛股合共進貢恒指六成升幅。
單單一支騰訊年初至今已錄得近100億元人民幣北水凈流入,加上其他投資者追買,難怪期內‘股王’飆升達69%,占恒指升幅四分之一,可見北水對港股影響力舉足輕重。
估計,恒指連升8個月或以上的難度頗高,短期回吐壓力不輕,但港股中線走勢依然可以看好,預期調整過后,強者愈強的情況或持續,股民運用動力型投資法的強勢股選股策略,尋覓當中贏家。
強勢股策略是從市值超過10億元、每日成交量達100萬股以上的股份中,篩選出過去一年走勢最強的恒生綜合指數10大成分股,將之納入投資組合,并每隔一個季度檢視重組。附設15%止蝕條件后,有關組合今年上半年以及7月3日至8月7日兩段時期的回報分別高達40.1%和15.03%,遠遠拋離盈富基金(02800)同期分別18.8%和8%的表現。故此,若港股升勢未來仍集中于領袖股,強勢股策略不失為一道投資良方。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