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上市公司半年報業績披露完畢,將A股市場估值和指數運行趨勢,納入全球市場進行比較,無疑可以得到客觀有效的結論。
今年以來全球市場中漲幅最大的指數是恒生指數,目前累計漲幅27%。如果延長觀察周期,恒生指數從2016年至今漲幅更高達53%。目前,恒生指數已經接近2015年與A股市場幾乎同步登頂的高點28588點,顯然,全球指數漲幅領頭雁就是恒生指數。
與之相比較,今年迄今為止,納斯達克綜指漲幅是17%,道指漲幅是10%,標普500指數漲幅是9%,泛歐系的CAC40指數和富時100指數漲幅更僅在2%至3%之間。雖然上證50指數和滬深300指數漲幅高于成熟市場指數,但滬綜指和深成指漲幅都僅有8%和7%,漲幅僅略高于泛歐指數,與恒生指數漲幅顯然差了一大截。
全球市場漲幅榜規律何在?我們再來看一組全球市場估值排行榜數據,立刻就會發現指數漲幅與估值排序成反比的價值規律。我們橫向比較全球市場估值,恒生指數估值是12倍PE,上證50指數估值也是12倍PE,滬深300指數估值是15倍PE,滬綜指估值是18倍PE,道指是21倍PE,納斯達克100指數是22倍PE,標普500指數是23倍PE,深成指是29倍PE,納斯達克綜指是35倍PE,泛歐系諸指數估值在標普指數和深成指之間。
根據全球市場指數漲幅和估值排序這兩項指標統計,我們可以歸納出指數漲幅與估值排序成反比的價值規律。這其中,出現價值規律偏離的是納斯達克綜指和A股市場各項指數,納斯達克綜指根據估值顯然是超漲了,而A股市場各項指數根據估值顯然是滯后了。“風險是漲出來的,價值是跌出來的”,這是適用任何市場的價值規律。所以,根據全球市場上半年估值和指數漲幅的統計數據,我們可以發現,A股市場目前較全球多數市場具有更高的價值安全邊際。
2009年至今,美股市場始終是投資者心目中全球市場領頭雁,但數據顯示,自2015年之后,全球市場領頭雁已是恒生指數。恒生指數憑借估值優勢之外,港股市場受到全球投資者配置也是關鍵因素。港股市場的獨特性在于,其本地投資者的交易占比微乎其微,其交易資金來源可分為泛亞投資者、泛歐投資者、中國內地投資者和美國投資者。今年交易數據占比顯示,泛亞投資者的交易占比超過三分之一,中國內地投資者已取代美資,成為港股資金的第二大來源。泛歐投資者的交易占比較2016年呈現大幅度增長。
由此可見,當美股市場和泛歐市場指數迭創新高之后,全球市場資金配置更青睞低估值的恒生指數和A股藍籌指數。雖然MSCI新興市場指數已經納入了222只A股藍籌股因子,但指數基金投資要遲至明年,估值與上證50指數持平的恒生指數無疑就先受到青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