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編輯 章馨),為杜絕半新股上市后轉眼易手,傳香港監管機構在審批上市申請時,將特別留意新股公司如何闡述上市后發展大計,如果公司管理層未能清楚說明,當局不會輕易放行。此外,證監會早前透露,港交所即將會就打擊借殼上市的方案咨詢市場業見,但有業內人士擔心,加強監管反而會推高殼價。
過去半年,有至少6檔半新股宣告易手,而這些股份通常只是掛牌一年多便賣盤。以去年3月底掛牌的建筑及機電工程承辦商SHIS( 1647-HK )為例,該公司在5月初宣布易手,由大陸區塊鏈投資者姚勇杰以及免稅消費品零售商朱廣平收購,SHIS股價隨即暴漲,上周三(9 +日)大漲85%,翌日再漲76%,股價在2個交易日狂飆2.3倍。
SHIS股價
連同SHIS在內,5月已經有3檔半新股易手,包括劍虹集團( 1557-HK )以及膳源控股( 1632-HK )。《星島日報》引述市場人士指出,大陸資金對香港殼股的需求仍很殷切,使得殼主叫價甚高,動輒開價港幣7億元至港幣8億元。
除了膳源是從事餐飲之外,近期賣盤的半新股大多是從事建筑相關行業。早在今年3月,證監會企業融資部執行董事何賢通便曾點名批評,指建筑行業屬「啤殼」高危行業。
港交所在2016年發出業內人士稱為「啤殼7宗罪」指引,列出被視為「啤殼」的特征,包括上市市值很低、財務表現僅僅符合上市最低要求、上市開支占集資額的比例甚高等等。
不過,「7宗罪」指引未能阻擋殼股上市熱潮,在今年4月,港交所再發指引信,強調上述7項指引并非清單,港交所會視乎申請上市公司的整體情況,來決定是否容許該等公司上市。
據了解,有鑒于「啤殼」成風,監管機構近期在審批新股上市之時,對于新股公司上市后的發展計畫特別注重,向新股公司提出查詢時,這方面往往問得分外仔細,成為能否通過上市審批的關鍵之一。
另一方面,何賢通在4 月底透露,證監會與港交所正合作研究如何加強監管借殼上市,而港交所將盡快就新的規管方案咨詢市場意見。
對于當局計畫出招,安永亞太區上市服務主管合伙人蔡偉榮表示,要加強監管并不容易,因為要顧及公司上市后正常的股權轉讓以至收購合并交易。他認為加強披露是較理想的做法,如果監管太嚴,反而會推高殼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