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際金價突破每盎司1340美元的年內最高點位,今年以來金價累計漲幅已接近20%。特別是8月底突破每盎司1300美元的心理關口,金價出現了一波明顯的上漲態勢。做多的投資者歡呼雀躍,“中國大媽”們更是揚眉吐氣。那么,黃金到底還能漲多久?黃金牛市真的來了么?
今年以來,黃金的走勢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其影響因素也明顯不同。第一個階段就是上半年,根本影響因素就是全球經濟分化走勢及由此帶來的“歐強美弱”的局面。上半年美元指數累計跌幅達到8%,創2011年以來的最大半年跌幅。同時歐元兌美元漲幅達到10%。國際金價上半年寬幅波動上漲,區間漲幅約為10%。第二階段是7月初至今,主要影響因素是美國國內的政治不確定性和國際地緣政治如朝核危機再次發酵等,同時也有美國就業和通脹指標表現弱于預期的影響,但從對這一波金價的影響來看,基本處于次要地位。
總的來說,與去年相比,分析今年的黃金價格短期走勢更加不容易,主要因為今年的突發性政治和經濟事件(黑天鵝事件)較多,特別是“特朗普不確定性”已經快要從黑天鵝演變成灰犀牛了,從而總體上造成今年以來黃金價格的寬幅波動。
不過我們在對任何金融資產價格進行分析研判時,總是有“綱”有“目”的,也就是造成金融資產價格波動的主因和次因。分析2016年金價變動的主邏輯是美聯儲加息預期的變化,那么關鍵就要看美聯儲加息的目的、意義及深入挖掘其政策變化的內涵及市場影響。而分析2017年的黃金價格變化,主邏輯是全球主要經濟體(歐美日中)經濟政策的邊際變化,因此分析的角度就變得更寬,著眼點從美國和美聯儲要擴大到歐、日、中等經濟體,其中最重要的、在美元指數中占比最高的當然還是歐洲經濟和歐洲央行的影響。至于地緣政治因素,雖然今年以來更為頻繁地發生,但一般都只是對國際金價有短期影響,中長期趨勢還是要回歸經濟基本面的變化。
談到今年接下來幾個月的金價走勢,筆者認為主要看3個指標:
一是美聯儲加息和縮表的步驟;
二是歐美經濟增長差異及變化;
三是特朗普醫改稅改的進展。
那么分別來看,筆者認為目前的金價已經基本計入了美聯儲9月議息會議上宣布縮表但不加息的預期,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的金價變動只會反映12月的政策如何變化。在這方面,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雖然今年以來以德、法等為首的歐洲經濟表現超出預期,但也不應忽視美國經濟的表現。從非農就業、企業盈利能力、制造業指數等諸多經濟指標來看,美國經濟復蘇已經確立并且較為穩固,第二季度經修正后的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為3%,創下了兩年多以來的最高增速,原因主要是消費者支出和企業投資強勁增長。因此可以說美國經濟的中長期通脹壓力仍然較大,如果再考慮到耶倫明年2月任期屆滿和美聯儲加息影響存在時滯等因素,那么美聯儲12月份再次加息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目前市場可能低估了這一情況發生的概率。
再從歐洲經濟表現來看,則分化比較明顯。歐元區核心國德國、法國等的勞動生產率相對較高,經濟基礎較好,也就更多地受益于歐元區量化寬松(QE)的影響,經濟表現超出預期,甚至德國目前已經出現了一定的通脹壓力。而一些非核心國如希臘、葡萄牙等的經濟表現雖然也有所復蘇,但并不穩固,債務負擔仍然較重,并且與德法的經濟體量差異越拉越大。那么如果歐央行收緊貨幣政策,很可能造成這些非核心國的債務負擔加劇,經濟面臨再次步入衰退的風險。同時,歐洲是外向型經濟體,歐元的持續強勢對出口的中長期壓力不容忽視,因此可能也會減緩歐央行采取緊縮政策的步伐。
最后從特朗普政策進展來看,不可否認的一點是特朗普上臺后的政策主張持續落空,國際外交上的保守主義立場和“大嘴巴”特色使美國各處樹敵;國內的醫改稅改均遇到較大阻礙,并且政府內部的不穩定事件頻發,都削弱了投資者對于美元的信心。不過如果從美國核心利益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我們可以發現,特朗普所有政策的出發點還是維護美國企業和民眾利益的,只是在施政理念和措施上帶有了過多的個人色彩,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特朗普不靠譜”的局面。但當前的黃金價格,已經基本反映了美國政治不確定性造成的影響。未來一段時間,只要稅改、醫改等政策有新的進展,白宮內部宮斗基本結束,政府國會僵局稍有緩和,那么對于黃金價格的影響可能就是較為負面的。
所以,綜上來看,目前的國際金價已處于一個較為敏感的點位,國際貨幣體系的流動性在中期內還是緊縮的趨勢,因此對黃金價格來說,牛市開啟的說法恐怕還言之過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