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下午,宜人貸發布今年二季度財報,數據一經披露便引發了市場大量關注。除亮眼的借貸撮合量外,市場更多將注意力聚焦在宜人貸迅猛增長的收入,以及與收入增速相差懸殊的凈利增速。
值得關注的是,宜人貸上市一年半以來,首次宣布分紅方案。不過,業績發布后首個交易日股價卻下跌了4.67%,宜人貸對此的表示是短期的股價波動無法預測。
數據指標相悖的二季度
今年二季度,在宜人貸的業績中,最為亮眼的數據之一是,促成借款額81億元,同比增長80%。
此外,宜人貸實現凈收入11.83億元,較2016年同期增長61%;凈利潤 2.69億元,同比增長3%。實際上,宜人貸凈收入與凈利增長相悖的現象,從環比數據看更為突顯。二季度,凈收入環比增長16%,而凈利潤則是環比減少23%。
值得注意的是,相較于前幾個季度,宜人貸凈收入增速亦在不斷放緩。2016年第三季度,宜人貸的凈收入同比增速為137%,四季度同比增速為102%,2017年一季度同比增速為84%。
數據一出來,疑點均指向兩個問題,一是凈收入增速為何不及借款撮合量增速;二是為何凈利鮮有增長。對此,劉佳坦言,導致上述現象的主要成因有二,分別是產品特性的改變及稅收的相關問題。
具體而言,宜人貸二季度線上渠道借款業務同比增長129%,從價格維度來看,線上產品的價格是低于線下產品的,隨著線上借款業務量的增長,凈收入比例會有所下降。同時,線上與線下產品的收費結構有差異。對于線上產品,其中40%的費用會在第一個月收取,余下60%的費用在貸款存續期按月來平均收取。
據悉,宜人貸采取較為保守的收入確認會計準則,只有當收入100%確認時,才會被計入,因此線上產品有60%的收入確認存在滯后性。這也意味著,線上產品占比越高,更大比例的凈收入將會在未來被確認。
而至于為何凈利潤增速不及預期,宜人貸解釋稱主要是分紅產生大量稅收所致。根據相關規定,從國內派息到國外,需要上繳10%的股息稅,這筆稅金為6千萬元。據了解,若扣除股息因素,二季度宜人貸凈利同比增速將會達到26%。
派息6億后現金流仍充沛
宜人貸二季度財報無法忽視的另一大亮點,是自其2015年底上市后的一年半中,首次提及分紅事宜。
從分紅方案看,包括一次特殊現金紅利,以及從今年下半年開始每半年發放一次的普通紅利。特殊現金紅利為每個普通股發放5.0845元;半年普通紅利為每半年稅后凈利潤的15%。
據了解,本次派息共計6億元,而當前宜人貸的短期可動自有資金達27億元,派息后公司現金流依舊充沛。
實際上,宜人貸的現金流一直比較好,為何現在才進行分紅呢?對此,劉佳對證券時報獨家回應稱“這個問題很復雜,更多是董事會層面的多方考量。”
劉佳進一步表示,“實際上,我們一直有考慮進行分紅,但此前沒有做的原因之一是,在企業初期需要投資的地方很多,反觀,如果大量的現金趴在賬上也是一種損失,那么,對我們而言,現在是一個比較合適進行分紅的時間點,同時這也是對股東的責任。”
宜人貸CEO方以涵昨日在媒體溝通會上,透露了該公司全年的業績增長目標。今年全年,宜人貸預計借款促成總額將達到350億~370億;凈收入將達到48億~50億。
為了達成借貸數量增長的同時不失去借貸質量,宜人貸于二季度上線使用了自主研發的信用評分系統“宜人分”的全面風險評級標準,將從前4級風險分類標準,升級為了5級分類。
另據記者了解,宜人貸還會有收購計劃,但收購的對象不會是P2P,而是與自身業務具備互補協同能力的企業,特別是在場景、客戶獲取及技術風控方面。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