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清算銀行近日表示,現在就談論各國央行是否應該發行自己的虛擬貨幣還言之過早,因為相關風險尚未得到充分評估,而且支持虛擬貨幣的根本技術依然沒有得到真正的證明。
路透報道稱,各國央行其實已經在使用電子貨幣了,這些電子貨幣在他們的資產當中所占據的比例極低,且有黃金作為支持——關鍵在于,這些電子貨幣的交易商高度集中的,僅限于央行自己的賬戶之間。
國際清算銀行在其最新的季度評估當中解釋道,現在大家談論的,由央行來發行的虛擬貨幣與這種電子貨幣還是有本質不同的,即可以利用區塊鏈技術,“直接在付款方與收款方之間交易,而無需任何中間人”。
區塊鏈技術之下,人們可以使用比特幣這樣的分散化虛擬貨幣來進行點對點的交易,在共享賬目手段幫助下只要幾分鐘的時間就可以確認、記錄和結算這些交易。
在國際清算銀行看來:“盡管看上去,比特幣和其他類似虛擬貨幣不大可能真正取代主權貨幣,但是它們也已證明了區塊鏈,或曰分布式總賬技術的潛力?!?/span>
國際清算銀行發布的報告也等于確認了中國嚴格管理虛擬貨幣生意的必要性,目前中國希望限制這種具有高度投機性的市場上不斷積累的風險,后者今年增長驚人。
報告提出了兩種央行發行的虛擬貨幣的可能形式——一種是面向消費者,用于零售交易的貨幣,一種是面向機構,用于交易數字結算的“代幣”。
國際清算銀行指出,這種技術的點對點特性意味著面向消費者的虛擬貨幣將允許匿名提供現金。只是,若這一點也沒有多么重大的意義,就無法確定這種虛擬貨幣未來能夠帶來多少好處了。
“說起央行虛擬貨幣所能夠帶來的那些所謂好處,其主要基礎都是給了公眾獲取央行賬戶連接的機會,而這盡管在技術上說可行的,但在過去卻一直都是央行在努力避免的?!?/span>
國際清算銀行說,央行到底是否應該發行數字替代性貨幣的問題,其實只是在瑞典那樣的國家才具有真正的緊迫性,該國的現金使用率過去十年當中迅速下滑。
他們還指出,如果零售虛擬貨幣真的徹底取代了現金,也就將讓央行獲得了比以前大得多的貨幣政策轉寰空間,可以真正將利率降低到零以下了,到了那時,沒有任何囤積現金的人還能避開負利率。
在機構一端,央行發行的虛擬貨幣到底有多大作用,是要看這些代幣是否能夠有效縮短結算時間,提升效率。只是,這些還有待于進一步的證明,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還有許多。
國際清算銀行說,各國央行恐怕都要結合本國的具體情況,來研究和判斷發行零售或者批發虛擬貨幣到底有沒有意義。
“在決策過程當中,各國央行不但需要考慮消費者對私密性的偏好,以及在支付、結算和清算等方面可能的效率提升,同時也要考慮到這可能會對金融系統和更加宏觀的經濟造成怎樣的潛在影響,包括這對央行的貨幣政策意味著什么。”
“這些風險當中頗有一些是難以估量的?!眹H清算銀行補充道,比如大家并不知道這種虛擬貨幣面對網絡襲擊時到底能夠有怎樣的強韌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