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市場都在盯著OPECC大會。OPEC與非OPEC產油國決定將減產協議延長9個月,減產幅度仍然為180萬桶/日,且沒有將OPEC豁免國及新的非OPEC國家加入減產協議。這讓油市大失所望,這讓油價大跌逾4%。惠譽表示,歐佩克達成減產協議,中國才是原油市場下行風險的關鍵。
Prestige Economics總裁Jason Schenker認為:“如果你想知道市場的下行風險在哪里,那么它不是取決于OPEC的決定,或美國的強勁需求,也不取決于全球庫存的重新平衡。我認為中國才是最大的(風險)問題來源。”
他對CNBC指出,對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擔憂會影響市場。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也是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原油進口國。
施恩科爾補充稱:“如果中國經濟進一步走軟,那么它將帶來下行風險。反過來如果中國制造業PMI指數反彈,這可以視為全球經濟增長有所改善,那么我們會在原油市場看到一些上漲空間。”
由于預期OPEC將延長減產協議的期限,原油期貨價格在周四亞洲時段上漲。美國西德州輕質原油期貨上漲0.7%,報51.74美元/桶;歐洲布倫特原油期貨上漲0.8%,報54.38美元/桶。
IHS Energy副總裁沈維克(Victor Shum)對CNBC表示,即便減產協議延長六至九個月,在庫存無法大幅下滑的情況下,原油市場仍需要在2017年的剩下時間實現供需平衡。他認為,要達成更長期限或更大力度的減產將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外交手段”。
評級機構穆迪周三將中國的信用評級從Aa3下調至A1,同時將其前景從“負面”上調至“穩定”,理由是對中國支持經濟增長措施的擔憂會推升債務水平。這對于依賴于這個“東亞巨人”的原油工業來說可能是一個大問題。
原油行業咨詢公司FGE的創始人兼總裁費沙拉基(Fereidun Fesharaki)周二出席華盛頓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會議時表示:“沒有中國,原油市場就無法生存下去。”
由于中東大多數國家減少了能源補貼,該地區對原油的需求有所下滑,不過亞洲需求的增長抵消了這部分影響。
費沙拉基指出,與此同時中國的原油產量一直在下滑,從而更多地依賴于進口。
據路透社的數據,中國4月份原油進口3439萬噸,相當于840萬桶/日,同比增長5.5%。相比之下,中國4月份原油產量同比下滑3.7%至1599萬桶,相當于389萬桶/日。據路透社的數據,中國今年前四個月的原油產量同比下滑了6.1%。
費沙拉基認為,中國今年的原油進口量相比較2016年可能會高出90萬桶/日。
上周日,中國宣布了原油天然氣行業的新準則,將鼓勵更多的私人投資者進入,但在宏觀經濟環境惡化的背景下,放松監管能否取得成效尚待觀察。
BMI Research周二在一份報告中指出,中國獨立的煉油廠或“茶壺”煉油廠的處境不樂觀,就拿70%的中國獨立煉油廠所在地——山東省為例,它仍面臨著儲存和管道輸送能力的限制。
BMI表示:“據報道山東省的在岸原油庫存水平創下了多個月高點,而油輪中的原油庫存也在上升,這意味著需要建設額外的儲存和配送基礎設施來消除供應瓶頸。”
該機構補充稱:“包括嚴格審查稅收合規性在內的其他一些政策可能會進一步阻礙‘茶壺’煉油廠的運營,并可能減少這些煉油廠的進口量。”
對此,我們將繼續跟蹤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