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高盛也要折戟大宗商品市場了?
彭博周一(7月3日)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號稱“大宗商品之王”的高盛正在重新評估其大宗商品業務的未來發展方向。在高盛今年6月底的一場董事會議上,該部門之后的命運就是議程之一。目前,高盛尚未作出決定,最后會否對大宗商品業務進行全面整改仍是未知之數。但知情人士稱,對于表現不太好的部門,進行重新評估是正常程序。
“逾十年來最差表現”
那么今年高盛的大宗商品部門表現有多不好?從高盛第一季度財報來看,其“固定收入、外匯及大宗商品凈收入為16.9億美元,基本上與去年同期持平,因抵押產品及利率產品的高凈收入抵消了大宗商品、外匯凈收入的顯著降低及信貸產品凈收入的部分降低”。
高盛官方沒有具體說明“大宗商品收入顯著降低”到什么程度,但知情人士表示今年第一季度該部門業績創下逾十年來的最差表現。美國國會參議院曾對投行在大宗商品市場的表現進行評估,報告稱高盛的大宗商品部門收入從1981-2000年間的不到5億美元飆升至2009年的34億美元。而知情人士稱,去年該部門收入不到11億美元。
高盛表示,大宗商品交易凈收入的下滑部分是因為第一季度交易結果的疲軟。以原油市場為例。該行首席財務官查韋斯(Marty Chavez)曾在今年4月份表示,油價平均波動率已落至兩年來的最低水平,導致客戶量大受打擊。

原本,去年11月OPEC宣布減產理應開啟油價的一輪上漲。但是今年2月開始卻出現了一波明顯下跌,6月底更是回落至減產協議前水平。今年以來,WTI油價一直未能有效突破55美元。高盛上周在最新報告中將WTI原油未來三個月的價格預期從55美元大幅下調至47.5美元,即其認為油價仍將窄幅交投。這是否會意味著高盛的大宗商品部門收入低迷的情況仍會維持一段時間?
其他投行早已收縮戰線
其實,盡管表現不盡人意,高盛的大宗商品部門業績仍然在投行中拔得頭籌。據倫敦數據分析公司Coalition,去年主要投行的大宗商品收入下滑至11年新低;估計今年第一季度整個行業的大宗商品收入跌至僅8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滑29%,不到2012年水平的三分之一。高盛能夠衛冕大宗商品之王,部分原因也在于同行競爭的減少。

自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美國相關金融監管法案便限制投行進行全球大宗商品業務。2011年通過的多德-弗蘭克法案要求銀行將商業銀行業務和其他業務分隔開,并提升銀行資本金率。同時,美國商品期貨委員會(CFTC)也把商品及其他衍生工具納入監管范圍,要求資產總值100億美元以上的銀行必須向交易所提供交易抵押品,這直接增加了銀行的交易成本。2016年9月,美聯儲更向美國國會提議限制華爾街投行的實物大宗商品交易,稱這些交易可能會給金融系統帶來風險。
投行本身的操控行為也是監管加強的原因。2012年,巴克萊被指控涉嫌操縱美國西部四州現貨電力市場,最終被判支付4.53億美元的民事賠償;2013年,摩根大通被質疑通過控制倉儲和自營業務來推高金屬價格,最終以支付4.1億美元的罰金為代價與起訴方形成和解。天價罰單極大地打擊了投行繼續從事大宗商品現貨業務的積極性,大摩、小摩、巴克萊、德銀等投行都在逐漸退出大宗商品市場,甚至完全砍掉了大宗商品的敞口。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國際投行大舉退出大宗商品市場之際,大宗商品價格出現了斷崖式下跌。市場人士認為,國際投行的退出意味著巨額資金的大幅流出,而資金是推動行情最直接的因素。同時,投行剝離甚至完全退出倉儲領域,使得原本堆積在倉儲流通環節的大宗商品得到釋放,給市場造成巨大沖擊。另外,國際投行的退出還意味著大宗商品金融炒作因素的減弱,人為成本也被從商品的市場價格中擠出。
雖然高盛發言人杜瓦利(Michael DuVally)表示“大宗商品一直并將繼續是一項重要業務”,但是如果其在監管和收入的雙重打擊之下最終也萌生退意,國際投行活躍在大宗商品市場的階段或最終劃上句號,意味著主導未來大宗商品價格的因素將更多的是產業屬性和供需基本面——直至新一輪長期資本的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