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農產品價格來說,氣候因素就是最重要的“灰犀牛”。
今年的早些時候,暴風雪、干旱等氣候因素曾讓國際市場上小麥、玉米、大米等農產品期價出現大漲,不過,在上周四美國農業部周月報出爐后,不少農產品期貨應聲重挫。
分析人士表示,目前而言,“天氣市”是否終結還要分品種區別對待,如天氣因素對玉米產量的影響程度在逐漸衰減,但由于北半球大豆仍處結莢關鍵期,天氣因素仍是影響產量的關鍵因素。相對來說,國內玉米由于產需差進一步擴大,價格有望持續走強,相關股票也值得關注。
農產品價格“過山車”
在美國農業部8月供需報告的利空影響下,8月10日,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農產品期貨齊遭重挫,其中12月玉米期貨收至10個月低位;11月大豆期貨收至為6月30日以來最低;9月小麥期貨收至兩個月低位。
通常,美國農業部會根據當前一段時間的天氣變化及作物生長情況,對近期作物做出月度分析報告。
從此次報告內容來看,農業部對上述農產品的產量預期,不是超預期上漲,就是降幅不及預期。具體來看,美國農業部報告顯示,大豆方面,2017年美國大豆產量將創下歷史新高,預計美國黃豆單產量為每英畝49.4蒲式耳,高于7月預期的48蒲式耳,也高于市場預期。玉米方面,美國農業部將美國2017年玉米單產量預期下調至每英畝169.5蒲式耳,但依舊高于市場預期的166.2蒲式耳/英畝。小麥方面,產量降幅同樣令市場失望,美國農業部將2017/2018年度小麥美國總產量預估下調至17.39億蒲式耳,但降幅2100萬蒲式耳不及市場預期的5000萬蒲式耳。
寶城期貨農產品研究員畢慧表示,近期國際市場多農產品期價遭遇重挫,主要是受兩方面因素影響:一方面,近期美國農作物產區天氣形勢整體有利于農作物生長,令此前累積的天氣升水有所回吐;另一方面,美國農業部公布的8月供需報告超預期利空也給農產品市場帶來明顯壓力。
若將時間維度拉長來看,2017年以來,受美國糧食主產區氣候干旱炎熱少雨以及作物出芽率不及預期的影響,國際三大主糧小麥、玉米、大米價格均呈現波動上漲之勢。據中國證券報記者統計,今年以來,CBOT玉米、稻谷、小麥期貨連續合約累計分別上漲6.44%、28.3%、7.24%。若從此次報告公布前7月11日美玉米創下的階段新高當日計算,除去CBOT玉米連續合約收盤價較年初上漲13.51%以外,CBOT稻谷和CBOT小麥連續合約收盤價較年初分別上漲23.91%和36.83%。
一般而言,“工業品看需求,農產品看供給”,天氣作為影響供應的主要因素,歷來是預測農產品價格走勢的重要參照指標。
“農產品作物受天氣因素影響比較明顯,因此它的期貨盤面會呈現出季節性波動特征,作物在生長季容易受到天氣影響,盤面易漲難跌,確定豐收后行情則大概率會出現下跌。”銀河期貨農產品研發總監周麟表示,今年4-7月美國農作物產區先后經歷暴風雪、干旱等惡劣天氣,而彼時正是小麥、玉米、大豆播種、生長季節,天氣條件不佳市場注入天氣升水的積極性較強。而進入8月份,降水天氣的到來緩解了干旱程度,資金陸續撤出農產品市場,行情自然偏弱運行。
某投資公司農產品研究員陳思明表示,農產品價格漲跌和天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天氣炒作往往會對市場形成階段性的推動作用。以美豆為例,7、8月份美豆處于“天氣市”,期間為大豆生長期,天氣變化會對大豆生長情況造成明顯的影響。因大豆喜水,適當的降雨有利于提振單產,但若出現干旱,減產預期則利多價格走勢。天氣變化會影響市場對作物產量的預估,從而激發市場炒作熱情。
“天氣市”是否還有戲
農產品“天氣市”是否就此終結?
周麟表示,以美國大豆為例,今年8月上半月降水量高于去年同期,整體對大豆生長有利。再看未來半個月的天氣模型,NOAA(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認為未來15天美豆產區降水回歸到均值水平,溫度小幅下降,因此干旱炒作基本結束。但天氣炒作不僅僅是干旱,也包括早霜等,進入9月后需要關注早霜對大豆生長的影響。
光大期貨分析師王娜表示,與往年相比,今年的“天氣市”炒作時間有所提前。此外,天氣炒作階段農產品價格通常會出現大幅波動。一般而言,8月通常炒作單產、病蟲害等,隨后還會炒作早霜,但從目前情況看,今年出現早霜的概率并不大。
在畢慧看來,目前而言,“天氣市”是否終結還要分品種區別對待。小麥方面,對于已經收獲的地區來說,隨著產量逐漸兌現,“天氣市”炒作結束,而對于尚未收獲的地區來說,天氣炒作還將持續。玉米市場,雖然“天氣市”炒作尚未結束,但隨著北半球玉米生長關鍵期的過去,天氣因素對產量的影響程度逐漸衰減。大豆市場,目前正處于北半球大豆結莢關鍵期,天氣因素仍是影響產量的關鍵因素,天氣市仍將持續。
陳思明也認為,由于各農作物生長季節不盡相同,短時間內的天氣炒作一直存在。但這些天氣因素積累的量會否影響到最終總體供需變化才是關注的重點。目前來看,今年出現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等極端惡劣天氣的可能性很低,整體上看,良好的天氣情況普遍有利于農作物增產。全球各大機構也紛紛上調主要作物的單產和產量,因此,接下來農產品價格走勢整體將相對偏弱。
周麟也認為,進入9月,國際農產品將陸續進入收割階段,最終產量或繼續增加。從最近3個月情況看,雖有各類天氣因素干擾,但總體未出現大幅度減產,大部分作物仍處于增產周期中,因此后市價格維持偏弱震蕩的可能性較大。
王娜則認為,8-9月上半月,農產品還處于天氣炒作階段,且8月報告的豐產壓力仍將對美豆形成壓力,預計價格將呈現大幅波動。
對國內市場影響幾何
從國內市場來看,自6月以來,商品期貨市場開啟了一波漲價行情,黑色系、有色金屬輪番上漲。同期,A股二級市場上,相關概念股也出現了拉升。相對來說,農產品及相關概念股表現乏力。
此輪國際農產品期貨價格波動會給國內市場帶來怎樣的影響?
中銀國際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張曉嬌、朱啟兵表示,從數據分析結果看,國際主糧價格上漲對國內期貨有較明顯帶動作用,但對國內主糧現價影響不顯著,對CPI糧食同比增速的影響更是微乎其微。但考慮到CPI糧食同比增速歷史上平均同比增速較高,目前已經超過五年滯漲,且在CPI中權重達到7%,仍需關注主糧價格是否會出現異動。
據介紹,從國際農產品期貨價格到國內農產品期貨價格,再到國內CPI,其背后的傳導渠道是國際主糧期貨價格通過全球資本市場聯動效應影響到國內期貨市場,由于期貨市場價格發現功能的存在,國內期貨價格波動又將傳導到現貨上,現貨價格變動后,這種消費價格的變動又可能傳導到CPI.
但從數據實證上看,國際期貨到國內CPI糧食的傳導并不順暢。張曉嬌、朱啟兵表示,從玉米、小麥和稻谷歷史數據分析的結果看,國際期貨與國內期貨、國內期貨與國內現貨、國內現貨與CPI糧食之間存在一定聯系。但整體看來,國際期貨價格的變動較少影響國內現貨價格,對CPI糧食的影響更小。國內糧食價格更多受到國內的產量、需求、庫存的影響,以及儲備政策的影響。
大豆市場上,當前東北地區處于開花至結莢期,根據網點監測,東北地區76.5%大豆長勢與去年持平,11.5%不及去年,預計2017/2018年度國內大豆種植面積將達到1.23億畝,同比增長13.7%,產量達到1473萬噸,同比增長13.8%,進口量增長1.8%,達到9316萬噸,進口大豆仍將是國內大豆供應主力。需求端上,2017/2018年度國內大豆消費1.08億噸,同比增長2.3%,主要是壓榨(9250萬噸,增速1.5%)、食用消費(1204萬噸,增速7.7%)所帶動。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