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以來,受持續高溫干燥天氣影響,美豆優良率呈連續下滑模式,截至7月23日當周,優良率降至最低水平57%。不過,隨后美豆各產區出現利好降水,面臨干旱威脅的中西部產區在過去30天普遍累計降水90mm以上(圖1),部分地區降水則超過了170mm,有效緩解了當地干燥的作物生長狀況,大豆作物優良率也逐步恢復提升。
圖1:2017/07/23--2017/08/21美國降水量
據美國農業部發布的最新作物周報顯示,截止到8月20日,美國18個大豆主產州的大豆優良率為60%,接近去年同期水平62%,降雨對于美豆長勢的修復作用顯著,CBOT大豆期貨承壓隨雨下行。不僅如此,在8月USDA報告中,美豆新作單產預估遠遠超過市場預期達到49.4蒲/英畝,這一重磅利空使投機基金也在大豆期貨和期權市場上“多翻空”,美豆做多支撐難尋。
圖2:8月上旬美國作物長勢遙感監測
從中華糧網遙感監測情況來看,目前美國大部作物長勢良好,受到旱情影響的內布拉斯加州東南部和愛荷華州西部作物長勢已經有所改善,主要的生長問題仍聚集在南、北達科他以及內部拉斯加西北部,這三個產區將有實質性減產,進而會拖累美豆整體單產不及2016年創紀錄水平。不過今年美豆總種植面積達8950萬英畝,同比去年近600多萬英畝的面積增量將使市場難言輕松,只要單產下滑不低于47.5蒲/英畝,新作庫存仍處于4.13億蒲高位,2017/18年度美豆供需偏松的格局就難以動搖。
圖3:2017年同比2016年美豆單產變化統計
圖4:2017年Farm Journal作物巡查結果
而8月USDA報告預計2017年美豆單產為49.4蒲/英畝,中華糧網農情遙感的預估值為49.0蒲/英畝,均處于47.5單產水平之上。另外,Farm Journal年度作物巡查也于21-24日展開,市場普遍將其巡視結果作為評估美國大豆玉米產量的重要依據。從目前反饋的情況來看(圖4),南達科他州3*3平方英尺大豆結莢899.56個,去年巡查970.61個,三年均值1027.8個;俄亥俄州3*3平方英尺大豆結莢1107.01個,去年巡查1055.05個,三年均值1174.24個;內布拉斯加州3*3平方英尺大豆結莢1131.02個,去年巡查1223.07個,三年均值1182.12個;印第安納州3*3平方英尺大豆結莢1168.78個,去年巡查1178.41,三年均值1164.09個;伊利諾伊州3*3平方英尺大豆結莢1230.77個,去年巡查1318.09個,三年均值1269.24個;愛荷華州3*3平方英尺大豆結莢1092.92個,去年巡查1224.28個,三年均值1205.69個;明尼蘇達州3*3平方英尺大豆結莢1019.96個,去年巡查1107.6個,三年均值1086.12個;Farm Journal巡查結果和USDA預估趨勢方向基本一致,個別地區增減幅度略有差別,大豆單產潛能整體與USDA預估無明顯偏離,進一步佐證了49.4蒲/英畝單產數據的有效性。
進入9月,美國大豆進入落葉成熟期,優良率水平將相對穩定,單產形勢也將趨于明朗。從后期天氣情況來看,美國產區除達科他地區降雨量仍十分有限,大部產區仍有良好雨水利于大豆鼓粒。只要天氣不出現太大的問題,49.4蒲/英畝的單產在日后已經沒有太多可向下修正的空間,美利堅得天獨厚的生產環境和育種技術將使最終豐產的可能性較大,新作大豆庫存數據也會逐漸提高。若產量預期得到進一步提升,無疑將打壓大豆的市場價格,降低我國大豆進口成本。但是,考慮到美國正在醞釀的301貿易法案,是否會有相關政策左右大豆貿易趨向尚不得知。
不過7月份美豆開花結莢期優良率過低,單產最終能否達到預期水平仍然存在不確定性,尤其是隨著今年美國作物生長季節進入最后階段,霜降風險成為美國農戶憂慮的因素之一。通常情況下,農戶并不擔心早霜會帶來問題,但是今年4月份美國持續潮濕影響春播進度,俄亥俄河谷一帶又在7月遭遇過量陰雨,導致大豆作物生長有所推遲。因此,即使首場霜降出現的時間位于歷史正常范圍內,對于尚未完全成熟的大豆作物來說也會顯得過早。一般情況下,第一場霜降出現的時間在10月2日,如果在10月2日或之前出現霜降,那么單產將會受到損失。因而對于美豆最終產量的規模仍需保持高度警惕,未來仍需密切關注溫度預測以及高層大氣模式。
圖5:2017/08/21-2017/09/05美國氣溫距平
而從目前的今年氣象預報來看,中西部大豆產區溫度只是略微下降,并未有霜降威脅,9月份上半月之前沒有任何異常之處,美豆生長天氣仍屬安全,9月美豆單產下修幾率不大,美豆整體基本面仍以偏空為主。從技術角度來看,美豆長期趨勢為空,中期趨勢寬幅震蕩,如果后期美豆豐收落實,那么可能繼續下跌尋底。國內豆類市場也將跟隨美豆振蕩,承接外盤油強粕弱局面。不過在無明顯天氣炒作的背景下,南北美售豆節奏、中國進口需求形勢以及基金的資金角力可能影響市場方向,未來需要重點關注。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