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經濟研究所原所長任興洲日前表示,政府對生產者進行補貼,保證了其利益和生產積極性,補貼更加精準。促進了農產品質量的提升,質量在價格中的比重大幅上升。優質優價,符合供給側改革品質提升的要求。降低了加工企業的成本,擴大了下游產品的消費需求。也調整了棉花、玉米等產品的進口規模和結構。
對于期貨市場怎么應對農產品價格機制改革,服務于改革。任興洲介紹,市場機制的明顯帶來了市場價格波動的加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市場價格有賴于通過有效的市場機制去發現,農產品生產者收益的不確定增大,加工貿易企業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也增加。而這就需要期貨市場發揮功能和作用,為生產者和當業者提供化解和對沖市場風險的機制,為實體企業提供多樣的風險工具。
同時,任興洲也提醒,進一步推進期貨機制創新以更好服務實體經濟,還有一段路要走。農產品機構形成機制改革正在進一步深化和改善,而服務于這種改革,就需要加快期貨市場創新。在她看來,創新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進一步完善期貨品種體系;完善期貨市場機制;增加市場工具和手段,繼續完善和創新“保險+期貨”模式;提高期現價格的相關性,提升期貨機制作用;完善期貨價格制度,為實體經濟服務;探索期限結合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