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難病癥一旦找到病因,“病癥”就將轉化成尋醫問藥等解決病患之道,而非繼續成為癢痛難耐的頑疾。對于過去一周華北玉米價格行情的“快漲”和“速跌”,好似“頑疾”遇到“藥方”,剎那間失去了上漲的執拗,性急的病灶開始轉為溫和,價格的快速回落,消耗了玉米市場上本就不多的上升勢能。
截止上周末,華北地區玉米市場價格開始回落,在價格幾乎飆升至1900元/噸的山東地區,玉米價格縮水明顯,一些深加工企業報價已下調20-40元/噸不等,部分地區和企業價格下調甚至超百元以上。前期由于玉米到貨的時差以及新玉米上市短期供應不足等因素促成的上浮行情,隨著貨源和供應改善以及預期的供需寬松格局而最終瓦解。雖然近兩周國家有意放慢和減少了玉米的拍賣節奏和數量(每周投放200萬噸左右,此舉顯然是為了給新季玉米上市讓出價格和市場空間),但成交率卻有逐步高企的趨勢。從南北玉米行情來看,不僅南方港口有百萬噸以上的大麥等替代品,同時南北港口仍有窄幅的價格倒掛,從供應來看,北方玉米對南方銷區缺乏足夠優勢。相比而言,過去10多天華北地區高漲的玉米行情顯然更具備對玉米市場的磁性和吸力,尤其之前一周左右的價格狂飆,更易促使部分貿易企業加快玉米往華北地區的輸送,這在后期集中到貨的時段必然將導致華北地區玉米出現價格低洼。前期價格上漲越是豪放,后期供需改善后下跌時可能越是兇狠。
此外,玉米的利多效應恐怕還將被進一步稀釋。雖說環保巡視后深加工企業開工率復蘇已是業內共識,不過是否能回到環保巡視前的最好狀態有待觀察。考慮近期淀粉庫存大幅削減,開工率提升將加大企業對玉米的采購需求,中短期內確實有助玉米供需的體現。但從深加工企業自身情況來看,以及當前國家對于環保的重視程度,相信巡查并非只是走形式和過場,一些規模小,管理和運營相對欠缺企業恢復實際的開工和產能可能仍待時日,未來玉米的實際消費預期恐怕還要稍微打折。如果僅考慮主流深加工企業的開工狀況,而忽視了被環保亮“黃牌”的單位,有可能會高估玉米的深加工水平需求,進而出現一些地區玉米“供多于求”的現象。同樣的潛在利空體現在飼料和養殖,盡管臨近雙節,有助飼料和養殖企業提升玉米的消化,但實際來看,生豬存欄水平低是現實情況,若對玉米形成有效剛需,尚需時日先提高生豬存欄量方可。
還有就是乙醇汽油的帶來的提振效應。近幾日最熱鬧的話題莫過于乙醇汽油,毫無疑問,乙醇汽油的擴大使用必然將促進玉米的消費量。既可以引導玉米價格進一步市場化,同時還兼顧去庫存,促環保,可謂一舉多得。不過一定時期內乙醇汽油恐怕還難給玉米市場帶來實際的促進和活力。從出發點看,乙醇汽油的目的還是為了環保,其在使用過程中,仍存在油耗高、易腐蝕等缺點,這就使得乙醇汽油(也包括相關油品)在未來還存在工藝改進需求,將來乙醇的添加比例是否會變化?玉米是否還是燃料乙醇的單選項仍未可知。目前全國已經有11個省份使用乙醇汽油,主要位于玉米產區,如果產能滿足全國性需要,新的建廠、擴容工作必不可缺。從目前的資料來看,雖然已經開始了相關建設性工作,但到建成投產仍需時日,一定時期之內恐怕還不會更多參與玉米市場的運行節奏,短期內更不實際。
回歸到生產面,本周“雙臺風”調頭轉向,農業生產又避過一劫。9月中旬開始,華北、黃淮新玉米收割陸續開展,總體天氣狀況良好,利好玉米產量、品質、收曬、運輸,利空短期內玉米價格上漲和形成。
隨著華北地區玉米上漲動力減弱和行情下滑,短期內難得的玉米高點恐將終結。沒有價格高點的現狀一定程度將反作用農戶的售糧心態,是捂糧在手待機再博一把,還是趁現在行情還算不錯盡快出手,恐怕都是選擇,也恐怕都沒有錯。筆者認為,華北地區玉米價格的沖高回落,有可能會打擊農戶對玉米行情的心里預期,如果糧價仍表現出節節退卻的態勢,只要不是過分下跌超出農戶心里底限,則有可能加重農戶及時售賣落袋為安的心理。當然,這在一定程度上還取決于今年華北地區玉米的優質水平,優質玉米的空間必然將更多。從未來整體環境來看,我國玉米的貢獻仍是比較寬松的,玉米行情真正出現起色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