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玉米市場的政策式價格模式在2016年收儲改革啟動后并未發生轉變,政策面將繼續從生產、消費、物流等方面主導市場預期。
王曉暉認為,其一,去產能是全球性重大選題,許多國家都面臨如何減產能、去庫存問題。但本階段的特點是,庫存雖然多,但最高點已經過去;價格雖然低,但最低點也已經過去了。其二,預計明年的市場變化會更為明顯。在收儲制度改革大背景下,玉米、水稻和大豆的比價關系會發生更深刻轉變,從以前的不合理向合理轉變。其三,引發價格漲跌的因素越來越復雜。企業對于今年產量形成較為一致的減產預期,分歧只在于減多減少而已。國家糧油信息中心9月8日發布了新一期谷物生產形勢顯示,預計今年玉米減產700萬噸,同比調整3.2%。
值得一提的是,政策推動下的區域性面積增減也成為影響玉米價格的重要因素。王曉輝提醒,今年要關注的兩方面因素是東北、西北減產數量對于市場價格的影響,以及黑龍江調減造成最便宜玉米數量的減少和遼寧干旱減產造成上市最早的玉米數量的減少。“由于加工產能擴張明顯,消費拉動作用大,今年將第一次出現玉米當年產不足需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