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編輯 章馨),中國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確實出口過不少石油,如今國內油田生產的石油已經很少出口了。石油行業比較特殊,涉及到政治和宏觀經濟問題。
1、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石油市場消費量比較低,而各大油田處于鼎盛時期,產量高,石油有富余,所以順應當時的形勢,多出點石油、煤炭來換取外匯,支撐經濟的發展。在85年原油出口量達到3500萬噸,是歷史最高峰。
2、歷史背景的改變轉折于1993年,我國由石油出口國變為進口國,國內石油需求增長旺盛,年增長率高達7%,從94年到2000年,石油消費增長了55%,而產量只增加了11%,所以進口量從94年的29萬噸,暴增到2000年的7000萬噸。
3、近幾年,我國每年進口原油超過3億噸,而出口原油最多兩三百萬噸,并不算多。比如2014年和2015年原油出口量分別為60萬噸和286萬噸。原油出口到哪里了?其實很大一部分都是出口到了朝鮮。
4、為什么我國油田開采難度大,成本高,還要繼續開采本國石油,而不是全部依靠進口。實際上,在石油供給上,我國曾有3次被外國“卡脖子”的歷史教訓。如果能源全部依靠國外,在經濟上很容易受到制裁。比如前段時間俄羅斯給烏克蘭斷了天然氣供應,讓后者非常被動。所以成本再高,也要保證國內有一定的原油產量供給能力。
我國雖然是一個資源大國,但是部分資源人均資源卻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那時候的油田經過開發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當時我國石油消費量比較低,在1977年的時候,鄧小平就提出了石油換外匯的戰略。鄧小平主席認為目前多產的煤炭和石油可以用來出口換取外匯。1985年所出口的石油總量最高達了3600萬噸,達到了歷史的最高峰,同時還為中國帶來67億美元利潤。
然而,伴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對于石油的需求量越來越大。93年的的時候,我國就由石油出口國變為石油進口國。與此同時,我國居民對石油的需求量一個不斷地增加之中。盡管如此,我國出口的石油,卻仍未停止。在這樣的情況下,對于本土缺少石油資源來說是非常不利的情況。
石油被稱為“黑色的金子”,也被稱為現代工業的血液。向來都是各國爭想搶奪的資源,尤其是戰爭時期對石油的需求量。中東地區之所以戰火連天,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那里的石油資源比較豐富。有部分國家憑借石油的出口走上了暴富的道路。
另一部分的原因是我國進口大量的原油出口部分成品油。石油實質上是一類油的統稱,其中就包括了汽油,柴油等等。因此在討論時的時候我們要注意區分到底是原油還是成品油。我國雖然大量進口著原油,但是在精煉提純之后的成品有有部分則用于出口。盡管如此,實際上我國還是出口著部分的原油。然后一部分原油的流出賺取的錢則流入了進擁有出口貿易特權的石油寡頭腰包。
在這樣的不利情況之下,03年開始,中國開始對原油出口采取下調出口退稅的政策性限制措施,并且還對原油出口開征5%的關稅。形成了“嚴出寬進”政策。但顯然目前的力度仍然不夠,因此我們應當更加嚴格地執行,甚至是全面禁止原油出口的政策,來保護本國的石油資源。想要了解更多石油市場相關新聞資訊,請關注財經365期貨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