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倫敦電 (記者 蔣華棟)日前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發布題為《不確定時代倫敦外匯交易與支付現狀》的報告顯示,過去5年中,人民幣(6.9069, 0.0025, 0.04%)國際化持續推進,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地位不斷提升。
報告肯定了過去5年中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成績。數據顯示,過去5年中,人民幣外匯交易穩步增加。2011年人民幣外匯交易數量為180萬筆,2016年這一數據上升到1300萬筆。雖然2016年人民幣外匯交易規模有所下滑,但是過去5年內保持了總體快速上升的勢頭。當前人民幣月均外匯交易量占全球總體交易量的4.3%。
最新數據顯示,人民幣交易金額(不包括CLS結算交易)在世界外匯貨幣中排名第五位,僅次于美元、歐元(1.0924, 0.0002, 0.02%)、日元和英鎊(1.2948, 0.0008, 0.06%)。在非CLS結算交易中,人民幣和美元是名義結算金額排名第五的貨幣對,97.1%的人民幣交易是與美元形成貨幣對完成的。
報告顯示,全球最重要的貨幣支付走廊為英國與美國之間貨幣支付走廊,業務量占全球總體外匯交易的12%;緊隨其后的是英國與德國、美國與中國的貨幣支付走廊,業務量均占全球總體支付規模的5%;第三位是美國與中國香港之間的貨幣支付走廊,業務規模占全球的4%。如將美國與中國香港、美國與中國的貨幣支付走廊加總,美國與中國之間的支付規模僅次于美國與英國之間的支付走廊,成為全球第二重要的貨幣支付走廊。
數據顯示,盡管2016年人民幣在全球支付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人民幣依然是全球最重要的支付貨幣。隨著人民幣離岸清算行從2013年的1家增加到當前的22家,使用人民幣的國際金融機構數量快速上升。全球范圍內,當前有超過1300家金融機構使用人民幣與中國和中國香港地區跨境支付。
隨著全球和境內市場更多使用人民幣,英國境內的人民幣交易和支付也持續增長。在英國境內,當前超過50%的金融機構使用人民幣與中國和中國香港地區跨境支付,這一比例高于歐洲大陸國家40%的平均水平。
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3月份,中國內地之外的人民幣外匯交易中36.3%在英國完成,凸顯了英國在全球外匯交易市場的主導地位。中國香港位列第二,占總體交易量規模為29.3%;美國和法國并列第三,分別占總體交易規模的7.3%;隨后是占總體交易規模5%的新加坡。
國際貨幣金融機構官方論壇亞洲主管亞當姆·科特表示,雖然倫敦市場面臨嚴峻的脫歐風險和數字化革命挑戰,但是緊密的中英金融合作以及人民幣必然成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前景有助于倫敦在脫歐之后的發展。他認為,隨著未來中英雙方推出滬倫通,倫敦將吸引更多的國際銀行業務和資產管理業務。
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美洲和英國行政總裁賈維爾·普來茲-達索則表示,在當前人民幣進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中國跨境銀行間支付系統和離岸清算中心不斷完善背景下,未來人民幣國際化將得到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