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路透社5月18日報道,不能自由兌換的人民幣對于投資者來講“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分析人士指出,盡管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在增加,且一些國家的出口對中國依存度非常高,但這些國家的公司并不愿意接受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中資企業也傾向于使用美元進行結算,以規避對沖人民幣所需成本。
報道稱,從具體項目來看,“一帶一路”項目中對人民幣的使用程度主要取決于具體項目以人民幣計價的收入、負債或支出的匹配程度,同時要考慮人民幣國際化的具體進程。
上周中國舉行的一帶一路論壇讓全世界見識到了中國的雄偉戰略,英媒稱,中國想借“一帶一路”下一盤很大的棋,而助推人民幣國際化無疑是其中的重要一步。但從目前中資企業海外項目的實戰經驗來看,“一帶一路”倡議恐怕也很難改變目前人民幣被嫌棄的狀態,以人民幣進行的對外投融資比例依然很低,而且少有境外項目愿意接受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
年利達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紀曉暉指出,從其項目經驗來看,以人民幣計價的支出主要是工程總承包(EPC)合同之下從中國進口設備或勞務的總價格。如果進口設備的國產化率很低,大部分需要從其他國家以美元計價的方式購買,那么為了規避人民幣與美元的匯兌風險,中資企業作為EPC合同商也不會選擇大范圍采用人民幣計價。
如果項目確有大量以人民幣計價的支出需求,那么在融資時項目公司就會考慮為這類支出匹配以人民幣計價的負債(如項目融資貸款)。當然,項目公司匹配人民幣計價的負債還有另一個重要的考量,就是人民幣是否能提供幣值穩定的預期,以及海外人民幣的可獲得性。
紀曉暉稱:“跳出對具體項目的分析而從中國整體對外投資的高度來看,我們注意到以人民幣進行的對外投融資比例仍較低,美元仍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傾向使用的主要國際貨幣。”
報道稱,盡管中國一直強調,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的中長期戰略,但離岸人民幣的水位卻一直在下降。這一方面是由于離岸市場對人民幣仍有貶值預期,持有人民幣資產的意愿不強;另一方面,出于限制資金流出和穩定匯率預期的考慮,監管層也在有意收緊離岸人民幣流動性。
報道稱,從目前來看,監管層依然沒有放開人民幣流出的意思。雖然中國正在推進債券市場開放,但目前只打算開放境內市場,將資金引進來;資金出境投資的通道暫未計劃放開。
不過,也不是沒有機會。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6年,中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總額超過3萬億美元。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累計超過500億美元。中國企業已經在20個國家建設56個經貿合作區,為有關國家創造近11億美元稅收和18萬個就業崗位。
紀曉暉稱:“我們也注意到,有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本幣針對美元的貶值幅度在近幾年內超過了針對人民幣的貶值幅度,這可能促使這些國家考慮融資渠道多元化并在更大范圍內接受使用人民幣。”
霍爾姆說:“將中國的進出口商品用人民幣重新計價的愿望推動著人民幣國際化。中國還將繼續擴大用人民幣進行投資、融資和對沖其他產品的途徑。”
報道稱,盡管懷著成為國際貨幣、為全球提供流動性的英雄夢想,但人民幣目前還像個被嫌棄的孩子,一邊試錯,一邊努力推銷自己,暫時仍無法擺脫嚴格管理的枷鎖。不過,夢想總是要有的。
年利達律師事務所印度尼西亞合伙人戴維·霍爾姆亦表示,中國已經連續多年成為印尼最大的貿易伙伴,且中國企業已建成占印尼發電總量四分之一的發電廠,并將在未來幾年增加對印尼的運輸、電力、電信、采礦、金融、設備制造、電子商務等領域的投資。在此背景下,一旦對人民幣的展望轉趨樂觀,那么印尼乃至東南亞使用人民幣的愿望會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