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先是2010年以希臘主權債務危機為引信,爆發了持續約2年的歐債危機,德拉吉的一聲怒吼whatever it
takes算是扭轉了危機。
但好景不長,2014開始歐洲難民問題加重并伴隨連環恐怖襲擊和難民傷人事件,默克爾“竭盡全力”保衛歐洲一體化的重要支柱——人員自由流動。
在難民危機緩解后,緊接著英國公投退歐“成功”,而接下來法德荷的大選若出現差池,或讓其它國家加入退歐行列。
盡管歐洲央行和德國政府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上已經展現出破釜沉舟的姿態,但官方的宣言并不能完全代表“民眾的意愿”。從歐洲的資本流向上來看,歐洲人根本就不相信歐元區可以存活。
首先從歐洲內部來看,歐元區的資本在向德國集中避險,因為一旦歐元區解體,被歐元平均的德國和周邊國家資產將回歸原值。此外,歐洲人持有的資本不僅在購買收益率更高的國外債券,同時也在通過對外直接投資不斷地向海外轉移。顯然,如果歐元區崩潰,受歐豬國家拖累良久的德國資產僅會有短期的不俗表現,但長期來看,失去了歐元支持的德國難言樂觀.
歐元區資本在向德國集中
觀察歐元區內部資本流動狀況,歐洲央行的TARGET系統(泛歐自動實時全額清算系統:Trans-European
Automated Real-time Gross settlement Express
Tansfer)是一個較為直觀簡便的工具,在2012年歐債危機高峰時,德國在TARGET的盈余曾高達7500億歐元。該系統在2007升級至第二代,因此目前被簡稱為TARGET2.
表面上來看,TARGET僅僅是一個清算系統,但它的特別之處在于,它實際上是一個央行間的清算系統,例如一家意大利的企業從德國進口了貨物,需要向德國的交易對手支付貨款,表面上來看,這筆貨款是從這家意大利企業所使用的意大利商業銀行轉向了交易對手所使用的德國商業銀行。但款項的實際路徑是:先由意大利央行對意大利商業銀行記賬,然后這筆錢通過TARGET系統到了德國央行賬上,然后再由德國央行對德國銀行記賬。此時,在TARGET系統里形成了意大利央行對德國央行的一筆“負債”。
當然,TARGET系統不僅僅處理貨物貿易貨款,其還涵蓋了證券買賣、貸款存款等所有“跨國跨央行”的資金流動。每個工作日結束所有央行的余額都會匯總到歐洲央行的進行軋差清算。軋差后的差額就形成了TARGET2系統特有的資產負債表。
在2012年歐債危機期間,由于避險需求,TARGET系統資產負債表中德國央行的資產曾高達7500多億歐元,彼時主要受避險情緒影響,資本在通過各種方式流入德國資產。最直觀是“歐豬”國家的存款減少,而德國商業銀行的存款猛增。
目前,德國央行在TARGET2中的資產再創新高反映出歐洲人對整個歐元體系的不信任。雖然歐洲央行對此的解釋是,因為QE歐洲央行需要向不同債券持有人購買歐洲主權債,所以造成了TARGET2系統中的資產負債擴大。例如,倫敦的銀行通過其位于法蘭克福的分支向意大利央行賣出了意大利國債,在TARGET系統中就會顯示為資本由意大利流向了德國。但歐洲央行只是就事論事地解釋了現象,卻并沒有觸及背后邏輯,為什么這些持有人賣出了意大利國債后再沒有將資金投入意大利資產,而是轉向了德國資產,特別是德國國債?
因為以歐元計價的德國資產在歐元區存在的時候,是被平均的,歐洲各國拉低了德國資產的實際價值。一旦歐元區解體,歐洲國家資產將劇烈貶值,相應地德國資產將在短期內劇烈升值。
因此,歐洲內部資本流向德國越多,表明市場認為歐元區解體的概率越高。購買德國國債相當于一份廉價的歐元區解體期權:如果最終歐元區完好無損,期權費僅僅是不超過1%的負利率,如果歐元區最終解體,收益將不可斗量。
歐元區資本也在向外流失
如果說歐元區內部資本流動不能完全代表資本對歐洲前景看淡的趨勢,那整個歐元區資本外流或許能夠佐證這一看法。
歐元區資本持續流出也可以用歐元區QE來解釋,歐美利差加大,歐元區資本尋求更高收益流出購買收益更高的資產,如美債等。自2014年起,歐元區居民用于購買境外固定收益類產品的金額已經超過了1萬億歐元。
但如果撇開固定收益產品,來看直接對外投資,歐洲人顯然已經開始逃離歐洲。而這一歐洲人逃離的趨勢一直被外國資本購買歐洲股票的行為所掩蓋。
因為一進一出的總量基本上處于平衡狀態。但從歐洲人的實際行動來看,他們自己都不相信歐元區可以存活。如果歐元區崩潰,受歐洲各國拖累良久的德國資產僅會有短期的不俗表現,但長期來看,失去了歐元支持的德國難言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