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編輯 章馨),雖然外匯融資市場每到年末總會迎來一波“美元荒”,但今年又加上美國稅改資金回流這一劑“猛料”,歐元兌美元互換基差擴大到了-77基點,美元融資成本為2012年以來最高。
對于德國、法國和其他歐元區國家的公司和銀行來說,這個冬天格外寒冷,不為別的,只因市場上的美元“一票難求”。
雖然外匯融資市場每到年末總會迎來一波“美元荒”,但今年又加上美國稅改資金回流這一劑“猛料”,歐元對美元互換基差擴大到了-77基點,美元融資成本為2012年以來最高。
往年如果歐洲公司需要“綠鈔”,通常會透過發行美元債進行融資,而坐擁大筆離岸現金的美國公司,就是這些債券的買家。然而隨著美國總統特朗普稅改的呼之欲出(特朗普希望圣誕節前簽署生效),盤算海外資金回流事宜的美國公司,不會貿然讓自己的現金被“套牢”。
歐洲公司只好轉向歐洲本地銀行,為了滿足巨大的融資需求,銀行只能透過歐元基差互換獲取美元,美元融資市場因此承受巨大壓力,導致互換基差的空前擴大。
美銀短期利率策略主管Mark Cabana日前在接受電話采訪時表示:隨著資金回流初現端倪,我相信美元的總體融資難度將進一步增加。在接下來數個季度當中,融資市場都將持續承壓。
美國稅制要求美國公司為海外營收交稅,但只有當海外盈利所得匯回本土母公司時才可征稅。上百家美國跨國公司為了避稅,不斷地用海外所得進行離岸再投資。國會稅務聯合委員會2015年的數據稱,這部分海外資金規模高達2.6兆美元,比2012年的數字高出約3000億。
在金融危機之前,美國市場利率、美國以外國家與地區的市場利率,以及銀行間拆借利率實際上都差不多。在外匯互換與美元市場未被隔離,且不存在對方信用違約擔憂的情況下,套利交易的存在使得交叉貨幣互換基差理論上趨于0。這種關系被稱為拋補利率平價。
互換基差在負值區間陷得越深,投資者需要承擔的的美元融資溢價就越高;互換基差的擴大,自此變成了美元供應短缺和市場搶購美元的基礎指標。
對于投資選擇較為靈活的投資者來說,他們也可以選擇不對沖外匯風險,轉而購買美國公債或其他國家的主權債務。但對于有美元剛需的公司和機構來說,美元融資市場的本輪緊縮將注定令他們付出高昂的代價。而正如文章一開始所述,美國稅改和資本回流只會令這個寒冷的冬天「雪上加霜」。
更多美國稅改相關資訊,請關注財經365外匯頻道!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