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盡管區塊鏈被認為是“與1975年的個人計算機、1993年的因特網同樣具有革命性(的信息技術突破)”,但是其并不是一種全新的技術發明,而是對現有的技術資源的創新性整合和應用。具體地說,區塊鏈技術將P2P網絡、公鑰基礎設施(PKI)、密碼散列及橢圓曲線加密(Cryptographic Hash and ECC)等三大技術模塊綜合運用,形成了一個安全性和可靠性較高的分布式簿記系統。這三大技術都是20世紀末的信息技術成果,并且在區塊鏈出現之前,已經在產業實踐中被廣泛應用。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區塊鏈整合的三種“舊技術”,在自由意志主義、技術烏托邦和網絡無政府主義等三種“新思潮”(以下簡稱“新思潮”)的推動下,在向往絕對個人自由的虛擬社交網絡的擁躉中被廣為接受。區塊鏈的底層技術與保守主義和民粹主義的基本理念具有很好的兼容性。
公鑰基礎設施則在為P2P架構下搭建一個開放式平臺所必然面臨的安全問題。比特幣如果基于私有鏈(Private Blockchain)或者許可鏈(Permissioned Blockchain)的形式,雖然可以獲得更多的安全性,但是在價值觀上無疑偏離了新思潮所設定的自由開放的初衷。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公鑰、私鑰和時間戳等手段來進行信息加密和身份認證,以防止偽造、篡改和欺詐等情況的發生,是比特幣理念和核心價值觀落地最為關鍵的技術支持,使其最終成為了無許可的公有鏈(Unpermissioned Public Blockchain)。P2P網絡結構對于崇尚新思潮的人們具有天然的吸引力。人際之間的直接聯系形成的分布式結構抹掉了中央控制者存在的必要性,這正是金融危機后無政府資本主義者(Anarcho-capitalist)的激進右翼運動所希望獲得的。在他們看來,既然政府和央行對貨幣發行權的壟斷已經實質性地影響到了個人的自由發展,那么最好的對抗方式莫過于構建起一個完全由個人之間直接連接形成的貨幣發行機制。
密碼散列及橢圓曲線加密則在擁有較高的安全性的同時,還提供了一種高效快速、計算量和存儲空間要求相對較低的加密機制,一般性能的家用計算機即有能力進入到這一體系當中參與運算和交易,大幅降低了硬件門檻。大眾參與,迎合了民粹主義者的訴求。此外,可靠的加密算法之于比特幣的重要性就如同央行的信譽之于法幣,在民粹主義對于政府的信任降低到極限之后,按照既定程序不受干擾地執行的計算機算法,便與由無法排除情感和利益影響的政治精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幫助比特幣在算法崇拜的魅力之下取得了一定的信任度和正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