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當2009年1月3日中本聰在位于芬蘭赫爾辛基的一個小型服務器上挖出了創世區塊(Genesis Block)的50個比特幣開始,一種不需要中心機構背書,依靠分布式技術手段實現信任的P2P網絡區塊鏈誕生了。
近幾年來,“分布式賬本”、 “點對點”、“智能合約”等詞匯被當今世界不厭其煩提及,恰恰濃縮了區塊鏈技術日夜兼程發展的現狀。
作為后互聯網時代的新型底層技術,區塊鏈從比特幣以來的沿革,與Web互聯網變遷的軌跡極為相似,但又更為迅猛。如同Web1.0給世界一個由靜態不可交互網頁構成的萬維網,區塊鏈最初的模樣,是一個旨在以比特幣為橋梁搭建的共享式公開賬本;而以以太坊為代表的第二代可編程區塊鏈,通過智能合約映射了Web2.0引入了創造、社交、分享的理念,成為一個由全體用戶織網的網絡樣態。甚至,由此引發社會思潮的變革。
任何事物都有其雙面性,精華與糟粕相生相伴,區塊鏈技術也一樣。已知的壁壘和未知的困惑,推使人們解決“難題”,填塞知識和應用的狹縫或鴻溝,讓第三代區塊鏈底層技術正在加速駛來,區塊鏈的3.0革命也由此開啟。
區塊鏈真的公平?
在區塊鏈加密技術出現之前,包括數字貨幣在內的數字資產如果不依賴一個中心化的機構,公眾無法確認一筆交易是否真的存在和發生。區塊鏈提出了一種“去中心化”的解決方案——虛擬資產由公共總賬來確認,而這本“總賬”分布在全球各地的節點上,高度隱私、不可篡改。
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貨幣,是為了獎勵節點接入區塊鏈進行“記賬”而出現。在比特幣的激勵體系里,作為記錄交易的載體——“區塊”的打包記賬權必須由所有節點競爭獲得:“礦工”去解決比特幣設計者在區塊中設置的密碼學難題,最先得出答案的節點獲得相應的比特幣并廣播所記錄交易,而剩下的茫茫節點只能復制、粘貼相應“賬目”。
近十年過去,這種以計算機“算力”論英雄、被稱為“PoW”(工作量證明)機制的共識發展到今天,已經遠遠超越了中本聰當初的預想。專門用來競爭記賬權的專業設備遍地開花,隨著“ASIC礦機”的出現,依靠CPU、GPU“挖礦”的普通計算機在算力競爭中的收益近乎為零。為了逐利,參與者也從個人發展成礦池、礦場,算力“集權”逾趨顯著,算力高企讓純粹的PoW共識機制成為“民主”、“公平”的偽命題。
而以太坊為了降低這種技術門檻導致的不公平,引入PoS(股權證明機制)取代PoW:在創世區塊中寫明股權配比,之后通過公開發行、轉讓、交易等方式實現虛擬貨幣的流通,通過“利息”的方式對接入記賬節點進行獎勵。很顯然,PoS在解決算力集中的問題時,卻不可避免導致“少數人”以極低的成本獲得代幣,后續無論是持有還是拋售,單純的PoS都使區塊鏈價值以一種二八定律式的結構存在。
在業界看來,拋棄了PoW共識,轉向PoS或 DPoS共識的區塊鏈系統,以EOS為代表,大幅提高了系統性能,卻忽視了去中心化的根本意義,由少數權益擁有者掌握系統的發展方向,本質上和現有的中心化系統并沒有太大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