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聯系到某資深幣圈投資人王先生。王先生不愿過多談論投資細節,只表示“我虧出血了”,還稱自己“返貧了”。當記者提及采訪事宜時,王先生婉拒道,“不了,心有點累,我休息一下”,便匆匆掛掉電話。
也有幣圈玩家走上“佛系”路線,品味著大哲學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箴言,成為比特幣論壇上的一股清流...
也有平臺慶幸因為空倉而躲過一劫。
在比特幣“老大哥”頹勢影響下,其他較小加密貨幣跌幅更慘重。據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不完全統計,在2479個加密貨幣中,價格在人民幣一毛錢以下的有1400個,一分錢以下的有611個。很多“山寨幣”、“空氣幣”價格接近歸零,投資者血本無歸。
由于損失難以承受,不少玩家轉賣“挖礦設備”,金盆洗手退出幣圈。同時由于幣值下跌,“挖礦”的收益無法彌補電費等硬性開支,使得一些虧本的礦機只能被清倉處理。
根據騰訊新聞《一線》報道,連番下跌中的比特幣價格已經擊穿多個礦機成本價格。國內部分中小型礦場已經無奈將礦機二手轉賣清盤。一年前售價高達兩萬一臺的礦機,二手轉讓價僅為1000多元。
11月20日,一家名為算力投的平臺表示,由于螞蟻S9合約自2018年11月7日至2018年11月16日已連續十日無法支付管理費、電費。根據《算力投算力服務協議》,如若連續十天合約收益不足以支付管理費、電費時,算力合約即自動終止。
專家悲觀:未來還要跌70%
彭博社等財經媒體普遍認為,比特幣現金(BCH)迎來“硬分叉”是比特幣(BTC)近日大跌的主要原因之一。
今年5月,比特幣出現歷史上第一次人為的“硬分叉”,它的“兒子輩”幣種比特幣現金(Bitcoin Cash)應運而生。而在11月16日00:40,比特幣現金社區迎來新一輪硬分叉,分為Bitcoin ABC和Bitcoin SV這兩個比特幣的“孫子輩”。
這場硬分叉由自稱“中本聰”的澳大利亞人Craig Steven Wright(圈內俗稱“澳本聰”)發起,主要起因是他與比特大陸CEO吳忌寒之間的理念分歧以及礦池間的利益沖突。
那么,為什么兩輪“分叉”后“枝繁葉茂”的比特幣會出現價值劇烈下跌呢?
如果拿一棵樹作比喻,分叉后出現的新枝葉,將與原來的主干爭奪有限的養分。對于比特幣社區來說,算力和用戶就相當于“養分”:一部分原有的礦機被吸引去改挖新的分叉幣種,使得繼續挖比特幣的算力減少。
此外,比特幣分叉存在失敗的技術風險,這也會引發擔憂情緒,使得比特幣價值短期下跌。
比特幣大跌也引發了投資界人士的擔憂。
對沖基金Ikigai創建人Travis Kling稱,他當時因為比特幣暴跌憂愁到“整晚沒睡”。
彭博資訊分析師麥克隆警告稱,加密貨幣下跌勢頭可能會變得更糟,他甚至預測比特幣價格可能還會蒸發70%的市值,跌穿1500美元關口。
此外,國內幣圈大佬,打車鏈創始人陳偉星也開始改變過去的樂觀唱多論調。
在19日的“2018區塊鏈新經濟杭州峰會”上,陳偉星表示:
“市場可能會比我想象得更糟,現在交易市場跌到了10%,接下來未來還會跌掉50%,甚至比特幣的價格還會跌到50%,離高峰頂點90%也是有可能的。
現在是到了認錯的時候,我們確實很多事情做得不夠好。”
曾經的“比特幣首富”李笑來雖然已在9月底宣布“退圈”,不再投資任何項目,但在比特幣暴跌這幾天他還是刷屏表達著對比特幣現金“硬分叉”的看法。
在一直毫不客氣堅定看空比特幣的投資界人士中,還包括了“股神”巴菲特。
早在2014年時,巴菲特就提出要“遠離比特幣,那只是一種幻覺。”今年5月,巴菲特在接受采訪時又表示,“比特幣的毒性比老鼠藥更大。”
不知道在退潮中“裸泳”的幣圈炒家、礦工們在這個時刻,會不會想起巴老當初的警示。(本文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更多資訊,關注財經365股票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