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翠湖天地雋薈的300多戶購者中,居然有一半以上是以公司名義買房。這背后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之前,有人就曾揣測,在這214戶的公司買家里,有一些是“黃牛”。通過注冊“殼公司”,來實現炒號的目的。
參與翠湖天地雋薈營銷工作第一太平戴維斯住宅部董事唐華告訴教授,確實有少部分在不同樓盤“搖新股”,以謀求獲得購房資格。她建議,市場管理部門能夠一次性批準更多的房源上市,最好一次開盤多個,如此一來,資金有限的這部分“打新股者”,就沒有辦法參加所有新盤的“搖號”,客觀上能把機會留給更多的消費者。
壹
別看都是干的“打新股”。但和股市里大部分“新股”搖號只賺不賠不同,樓市的“新股”需要付出的稅費高昂、從購買到套現的周期也更長,利潤實際遠遠不如搖“新股”。
有人算了一筆賬,如果以公司名義買房,房價的漲幅只有達到100%才可能略有盈利。因為,公司買房不僅僅要交3%的契稅,還要按評估價格的70%每年交納1.2%的房產稅,另外在出售時需要按盈利的30—60%的稅率交納土地增值稅,同時還要按25%交納巨額企業所得稅。
有人說,賣房子的時候,直接賣擁有房子的公司不就得了。要知道,如果公司的財務虧損,轉讓公司的股權,是不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的。
但是,對不起,這樣賣房子,很可能沒有人接盤。原因很簡單,所有人都會害怕被“坑”。而通過購買“殼”公司買房的方式,恰恰就是最坑的那一種。這種方式弄不好,會讓你傾家蕩產。
三四年前,上海曾經發生過一個叫“中華商城”的轟動性大案。當時,這家公司讓幾百名小業主的幾十億投資款打了“水漂”。起因就是那個叫李衛星的地產商人,沒有調查清楚中華商城的實際負債情況,輕信了上家提供的財務報告,結果買下了實際已經資不抵債的公司,導致了公司支付小業主租金時違約。
精明的地產商人尚不能完全調查清楚公司的債務債權情況,普通的消費者又怎么可能詳盡調查擁有房子公司的債務、債權。
人對風險總是厭惡的。除非房價遠低于市場價,又或者賣房人是自家的親戚、熟人,大多數人最后還是會要求上家以產權轉讓的方式過戶,而不會考慮購買一家公司。
貳
然而,既然房價上漲100%才有利可圖,為什么仍然有人愿意砸動軋幾千萬的資金去“搖號”呢?
IMF(國際貨幣組織)在最新《全球金融穩定報告》中說,自金融危機以來,全球主要經濟體維持超低利率,全球經濟緩慢復蘇,這些因素推動了全球房價同步上漲。
此外,富人和私募基金、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在全球范圍內加大了房地產投資,推高了全球主要城市房地產價格。
在香港,擁有房子最多的10名業主,總共有房屋多達4萬套,其中擁有房子最多的業主,更擁有房屋1.56萬套。
盡管,美聯儲連續加息,以及國內多數銀行在提高房貸利率。但是,房子這件事,早就被很多人視為躲避通脹的最佳理財途徑。
而且,上海的市中心在保值能力,比其他城市其他板塊更佳。此前,中國已經宣布要探索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上海被認為是最有希望成為自由貿易港的城市。今年,上海要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這是個大平臺,今后要年年辦下去。而且,高層對這個會展的定義是“這不是一般性的會展,主動開放市場的重大政策宣示和行動。”
在國內,目前香港和上海是僅有的幾個全球一線城市,而上海和香港的最大區別,就在開放程度上。如果未來包括自由貿易港在內的主動開放市場行為,在上海深度落地,上海和香港的差距將越縮越小。
這也意味著這兩個城市的房價,在不遠的未來,價格差距也會越縮越小。
也許,五年以后,你再看今天的上海房價,會像現在看2005年的房價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