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薪酬一直都是業內外人士關注話題,銀行裁員的消息也層出不窮。根據15家已經發布2017年年報的上市公司數據,窺探這幾年來銀行業的薪酬和人員流失情況。
數據顯示,5家銀行去年發放人均薪酬40萬,其中中信銀行以人均48.48萬元目前排在第一位,招商銀行、平安銀行位分別以44.63萬元和44.14萬元位居二三。傳統四大行的人均薪酬及漲幅則位居末位,人均薪酬24萬。
從銀行員工人數來看,去年有8家銀行增員,7家銀行減員,全部15家銀行員工數量整體減少近3.1萬人;其中四大行的人員流失情況最為明顯,這兩年來員工共減少4.8萬人。
數據顯示,流失員工大多為大堂經理、柜員、保安等可替代性較強的崗位,且銀行本科以下學歷的員工人數正在大幅減少。當然也存在流失員工跳槽的因素。
“下崗”危機人群中傳統柜面人員是被壓減最厲害的崗位。已經有多家銀行宣布“無高柜網點”開業,傳統柜臺被大量機器設備替代。
而且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流程化、批量化的工作可能漸漸被智能機器替代。例如資質審核、會計等核賬業務可以批量處理,這些業務相關的崗位也可能會慢慢縮減。
而高薪人才密集崗位中風險管理人員卻在擴招。金融的本質就是風險,利潤因風險而來,虧損因風險而去。央行、銀保監對于風險的管控也受到了也愈來愈受到重視。據招行的年報顯示,2017年的風控相關人員增加了近300人。
除此之外,金融IT人才也受到追捧。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蓬勃發展,傳統的金融機構備受挑戰,銀行業也正向數字化轉型,除了需要在業務上求變創新,更重要的是保持技術上的領先優勢,因此IT人才的作用日趨凸顯。
另外,私人銀行理財師也是新增較多的崗位。由于私人銀行主要服務高凈值客戶,銀行對私行人才多方面素質要求極高,僅學歷上就要求是經濟、金融、財會、法律、稅務、經濟等專業的研究生以上學歷,同時還普遍要求持證上崗,包括CFA、CPA、CFP、注冊稅務師、律師等資格證書。
匠人財經觀點:
從上述人員流失數據可以看出,銀行金飯碗已徹底砸碎!銀行業正在拋棄誰?又在追捧誰?根據上面的分析也一目了然。各行各業都在接受著技術變革的洗禮,增強自身實力,是身處市場環境中不失業最基本的要求。
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學生對傳統“高大上”的金融業的熱情不斷降溫:2017年,應屆畢業生期望簽約金融業的比例為9.3%,同比2016年下降了3.4%;與此同時應屆畢業生對于IT業的期望簽約率達19.4%,同比上升3%,這是首次IT行業從業人員占比高于金融行業。
今天就到這里了,你認為銀行的大變革會有哪些影響呢?歡迎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