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中國經濟放緩的時代,職場發展上升通道有限的局面下,越來越多的中產階級越發需要利用好已積累資產,投資保值增值,擺脫單純依靠“勞動性”收入,創造資產性收入。時至今日,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人們對知識的付費意愿和消費觀念的轉變,知識已成為財富真正的源泉,知識付費平臺開始進入爆發期:
從2016年開始,一系列標志性的事件讓內容付費漸漸成為時尚 。2016年5月15日,付費語音問答平臺--"分答"上線。通過這一平臺,你可以快速地找到能給自己提供幫助的那個人,用一分鐘時間為你答疑解惑,很多名人和各領域的專家也都加入分答付費問答模式。隨后,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全力打造"得到APP",知乎上線知乎live等等。
進入2017年,這一趨勢絲毫沒有減速的跡象。3月7日,豆瓣網推出了首款付費產品--"豆瓣時間";隨后騰訊CEO馬化騰表示,微信公眾號正加快上線付費訂閱。
知識付費平臺目前有很多,知乎、得到、分答、豆瓣,以及虎嗅、鈦媒體推出的VIP會員專享計劃,都是將知識作為產品來賣,涉及到不同的領域包括專業技能知識分享、行業專家的問答、讀書分享等等,不同的是平臺的定位和用戶的選擇趨向性。
近日阿里應用分發發布的《2017年Q2應用行業報告》顯示,5家知識付費平臺同比增長率均在50%以上,目前用戶已達到5000萬,知識付費正處于高速增長中。隨著消費者對于互聯網付費產品的認同度不斷提高,知識付費平臺也開始進入了爆發期,知識付費平臺迎來的全新的發展風口。
據《報告》顯示,近一個季度以來,喜馬拉雅FM、知乎、豆瓣、得到、分答、在行等APP都有明顯的增長。六大知識付費APP中,有5家同比增長率都在50%以上。其中知乎(知乎Live)增長較快,同比上一季度月均分發增長了81%。
從2015年至今已有大量知識付費類APP或重量級子欄目上線。在這一波知識紅利中,目前各大平臺優勢漸顯,一些具有知識IP效應的分食者也越來越多,如馬東和高曉松都聯合平臺推出了付費音頻節目。根據這份行業報告的預計,目前知識付費用戶已達到5000萬,2017年知識付費的總體經濟規模將可達到500億元。各大知識付費平臺用戶以90后為主,均為男多女少。知識內容偏向多領域的知乎、豆瓣90后用戶占比最大,男女分布更均衡。知識內容偏技能、實際生活的得到、在行等APP。80后用戶占比最多,男女差異則略微明顯,但各家的用戶畫像整體上都較為一致。
知識付費成型需要經歷幾道坎?
或許你會說目前的得到、知乎都是比較成型的知識類型的社區平臺,在商業化變現的道路上也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并且在持續的走下去。而其實業內不少分析人士對于羅輯思維等并不認可,大家覺得的認可其實是一種有意識的引導,是一種文字游戲而已。那么,知識經濟成規模型盈利還需要經歷哪些溝溝坎坎?
1、用戶對于付費模式認可度的升華
雖然目前的互聯網用戶仍在逐年上漲,并且處在了很高的一個水平,但是大多數用戶的互聯網思維還處在初級階段,并沒有做好迎接新興事物的準備。從智能家居的衰落就可以看出來,不是智能家居不好,而是目前的用戶不接受,二者不在一個層次,所以無法直接對話。再加上當時概念化的東西太濃重,難以腳踏實地,產品雖能實現基礎功能,但是比較雞肋,與人們迫切的生存需求不匹配。
2、生存還是享受?這是最難的選擇
用戶如果連生存都有問題的話,誰還有心思去聽這些知識分享?現在的人們生活節奏快,閑暇時間已經被手游、電視劇、電影包圍,哪還有時間看書?再者說了,聽聽大咖的教授更多的是提高精神境界,能從其中迸發星星之火的少年,就一定會是你么?雖然二三線城市生活節奏慢,人們愿意去享受生活,但是這些人會是平臺的目標用戶嗎?當然不是。
而這種狀態是社會化的,我們需要的是從精神層面的改動開始,再到實際行動,知識付費是一個渠道,但也只是是一個必要的手段而已。
3、當“糖衣”下沒了炮彈
如果說現在的知識付費模式是一種革命的話,那么如何擺脫糖衣下的炮彈就很重要了。用戶購買的是服務,而并非是“炮彈”,是要有用、有價值的東西。你能說大咖的內容沒有用嗎?即便是精神慰藉也算是一種價值啊。但用戶更想得到的是認可度和自身價值的提升,僅僅通過看幾篇文章是很難達到的。不過,你可以學習大咖的思維模式。
結束語:知識經濟更多的重點在于知識,然而知識本就是無序的,每個人的要求是不同的,你選擇讓所有的人來認同你,不如讓用戶自己去選擇自己想要的東西。當更多的人意識到這一點,或許就是知識付費經濟時代的真正到來。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