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有網絡劇迷戀
由網絡視頻平臺自制的網絡劇也是網絡文學改編的一大熱門,網絡劇具有更龐大的觀眾群體和廣泛的發揮空間。此外網絡劇還有制作成本低、周期短,收益大等特點。如愛奇藝的《最好的我們》和搜狐的《無心法師》等自制劇就獲得了不俗的收視和口碑。
另一方面,網絡劇具有很強的互動性,在觀看由網絡小說改編而來的網劇的時候,原著粉可以在視頻播放過程中結合小說對劇情的發展進行討論,借此提高網絡劇的熱度也對網絡小說進行了宣傳推廣的作用。
但是,網絡小說改編的網絡劇由于制作經費不足的原因,且一線、二線的當紅明星對于這類題材的網絡劇并沒有太大的興趣,所以網絡劇在演員上多采用新人,但由于演戲經驗不足,演技不過關等情況,會造成表演夸張過度的“尬演”局面。且由于制作網絡劇門檻低,造成了“雷劇”的爛大街現象,缺乏精良制作,低俗無厘頭的劇不在少數。
同時,由于網絡劇缺乏監管,導致存在血腥暴力,色情低俗和封建迷信等題材的網劇,如《心理罪》存在血腥暴力的問題,勒令下架修改后才被允許重新上線。《上癮》在沒有播完就被勒令下架了,因為劇中講述的是兩個男生之間的愛情故事,涉及同性題材。同性戀、婚外情和未成年早戀等劇情均在廣電禁止播放的內容之列。
網絡小說改編影視卻是把雙刃劍
近年來,由網絡小說改編而成的影視劇基本占據了熱門影視的排行榜。盡管有《步步驚心》、《瑯琊榜》、《七月與安生》等收視和口碑雙豐收的作品,但更多的卻是像《擇天記》、《爵跡》這樣改編后與原作口碑相去甚遠,讓觀眾吐槽不斷的影視,而造成這樣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首先,角色挑選的失敗。一味的追求“大牌效應”會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并不是每個當紅明星都符合小說角色,比如《泡沫之夏》小說的主角皆是青春靚麗的少男少女,但電視劇是由大S、黃曉明和何潤東等一些已經“奔三”的當紅演員來演,青春純愛劇被演成了一部中年偶像劇,這就是它遭觀眾批評的主要原因。
其次,改編影視劇毀原著,由網絡文學改編而來的影視劇與原著并沒有太大的關系,影視與改編小說內容差別甚大,有的除了角色名字之外,其它的與小說完全沒有聯系,故事內容被改的面目全非。如《盜墓筆記》,是一部讓“原著黨”都無法“劇透”的網絡劇,“盜墓題材”秒變成偶像言情劇。
最后,特效問題不過關。為了節省經費,沒有重視影視的特效制作,帶有一種“能看且看”的敷衍態度,在影視的制作上沒有體現出該有的特效,一些特效簡直讓人不忍直視,被觀眾戲稱為“五毛錢”特效。如《絕愛之城之華胥引》一經播出觀眾就被它那渣到不能再渣的特效雷到了,被觀眾稱為“一毛錢”特效。
除了影視制作自身的原因之外,網絡小說本身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是由于小說質量不穩定,有優秀到可以媲美文學名著的作品,如《瑯琊榜》、《搜索》等,也有爛到掉渣的作品,如《寸芒》和《邪神傳說》等。改編為影視劇的網絡小說中還有不少作品存在抄襲或者過度借鑒,例如《錦繡未央》、《楚喬傳》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其中最為經典的一個例子就是《錦繡未央》,該小說的內容是由200多本小說整合而來,全文只有九章是原創內容,其余的285個章節都是抄襲,且抄襲的方式是直接整章復制、粘貼,網絡小說抄襲現象十分嚴重,資本支持這類作品無疑又加劇了抄襲問題。
另一方面,網絡小說的內容多為“灰姑娘遇到霸道總裁”和“打怪升級”題材,如《杉杉來了》和《擇天記》等,像《紅高粱》和《平凡的世界》這類涉及到農村、農民或小人物的題材寥寥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