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資訊:身殘志堅,看和貴林如何從普通農民變身“養鴿大王”
“我要爭取成為村子里的養鴿大戶,讓附近想養殖肉鴿的人們都來家里參觀學習養殖肉鴿的技術,不用再到其他地方去了。”這是古城區文化街道辦事處文化社區永紅居民小組的肢體殘疾人和貴林的心愿。
8月11日,在和貴林新建的鴿圈里,一只只體碩毛亮的肉鴿一會啄食,一會飛到水盆邊戲水,健壯活潑。“不到8個月的時間里,已經發展到300多只了。”和貴林介紹。
今年48歲的和貴林一直在家務農,靠辛勤耕種家里的10多畝地、經營一個小賣店和魚塘,他將兩個女兒撫育成人。2012年他在修建住房時左手受傷致殘,他被選為殘疾人聯絡員,得到殘聯的關愛參加了電焊、電子商務、養殖等方面的培訓,他說自己雖然因傷致殘了,但是生活卻向他打開了另一扇門,讓他和家人的生活有了新天地。
2016年10月,市殘聯組織一區四縣的部分殘疾人到永勝縣期納肉鴿養殖大戶王化鶴家學習肉鴿養殖技術,3天學習結束后,殘聯決定向有意發展肉鴿養殖的殘疾人學員每人發放了20對肉鴿,支持和鼓勵他們回到家鄉后從事肉鴿養殖業。
當年12月,和貴林在殘聯免費提供的20對肉鴿的基礎上,又自己買了10對肉鴿在家里養殖肉鴿。
剛開始,他將30對肉鴿飼養在籠子里,每天定時喂食。兩個月后,他發現麗江早晚溫差大,肉鴿難以適宜,加之籠子里圈養的鴿子活動量小,產蛋率低,肉鴿繁殖和生長都比較慢。他決定修建鴿圈改變養殖方式將肉鴿放養。與家人商量之后,他拿出家里3萬元的積蓄,購買空心磚、水泥、鋼架、蓄水桶、水管,在院子背后的田地里修建了一個60平方米的鴿子圈。
這是一個新式的鴿圈,打了水泥地坪,考慮到通風、采光等方面的需要,安裝了窗子,屋頂裝有玻璃瓦。圈內還有一個安放在鋼架上的不銹鋼水桶,和貴林解釋說這是貯存肉鴿飲用水的容器。
養殖肉鴿對于和貴林來說是一件新生事物,與種田不同,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通過電話詢問期納養鴿專業戶王化鶴,自己觀察,慢慢地,和貴林逐漸了解了鴿子的習性。“鴿子喜歡吃玉米、小麥、豌豆,還要經常喂點保健沙幫助消化,它們還喜歡玩水,每天都要給它們換兩次水。衛生防疫對于養殖業來說也非常重要,每天都要打掃兩次圈房。”在與鴿子的朝夕相處中,和貴林還了解了識別肉鴿性別、健康狀況的方法,“如果兩只鴿子關在一起經常打架那就是同性。如果鴿子叫聲與以往不同那它有可能生病了。”
目前,和貴林飼養的肉鴿已經有300多只了,但還沒有能力定點、定期售賣。“只有達到1000只以上的規模才能形成繁殖、飼養、售賣的循環鏈,定期供貨。”因此,他的目標是到明年使肉鴿數量達到1000只以上,“那時,我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技術,可以帶動村里的殘疾人發展肉鴿養殖了。”
以上就是新三板創業資訊,更多資訊請關注財經365新三板創業頻道(原標題:古城區文化街道和貴林身殘志堅,艱苦創業成為“養鴿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