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如今,提起陶海弟,可能已經沒多少人記得了。然而就在幾年前,他還是創業圈里的風云人物,創業者的楷模……被人們所津津樂道。
義烏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被聯合國、世界銀行等國際權威機構確定為世界第一大市場;是中國大陸六大強縣(市)之一,人均收入水平、豪車密度在中國大陸居首位;是中國最富裕的地區之一,在福布斯發布2013中國最富有10個縣級市排名第一。
在這樣一個地方,似乎總有說不完的傳奇。
陶海弟,17歲就已經開始去江西等地走村串戶做雞毛換糖生意(雞毛換糖是指在那個物資匱缺的年代,小商小販走南闖北走街串巷,以糖、草紙等低廉物品,換取居民家中的雞毛等廢品以獲取微利)。
19歲,陶海弟在湖清門馬路場擺雜貨攤。經營過程中發現拉鏈具有巨大優勢,于是開始經營拉鏈,成為義烏最早的拉鏈經營者之一。
1994年,征地2.5畝,投資3000萬元,辦起了義烏偉海拉鏈有限公司。
由于產品質量和服務過硬,產品供不應求,又于1996年在義烏經濟開發區征地25畝擴大生產規模。投產后,短短幾年時間,公司就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拉鏈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之一,占據了1/3的國內出口份額。
其間,陶海弟發現了品牌的價值。同樣是拉鏈,偉海拉鏈賣幾分錢,而日本的品牌拉鏈卻賣幾塊錢。于是,他決定創品牌,公司開始著力于研發、提高質量、加強對外宣傳。
很快,偉海拉鏈成立了義烏拉鏈行業最早的研發中心,擁有30余名研發人才,其中外籍人員占比不小。
2001年,陶海弟又征地300畝,為使公司發展成為中國一流的拉鏈企業而奮斗。
鑒于在拉鏈行業的成就和貢獻,陶海弟被推選為中國拉鏈行業協會副理事長、義烏市拉鏈行業協會會長,并當選為義烏市第九屆政協委員。
隨后幾年,偉海拉鏈產量越來越大,“存放在倉庫的拉鏈有時堆積如山,場面非常震撼,你可能都沒法想象。”年產拉鏈可繞赤道200圈。
“他不吃喝嫖賭,也從不拖欠客戶的貨款。”陶海弟的老朋友回憶,出身草根的陶海弟曾是義烏著名的勵志創業榜樣。1993年,陶投資300萬開辦偉海拉鏈公司,到2010年,短短17年時間,偉海拉鏈的綜合實力就已躍居全國拉鏈行業第二,僅次于上市企業“潯興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