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國退民進的產權改革中,由于沒有制度上的保障和規范,幾乎所有企業的產權變革都變成了一場巨大的冒險,是與非、合法與非法往往沒有清晰的界線,企業家的命運突然變得無比的兇險和莫測起來。伊利股份創始人鄭俊懷就因動用公司資金進行MBO(管理層收購)黯然落馬,他的命運讓人在多年后仍然唏噓不已。
嶄露頭角
1950年,鄭俊懷出生于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由于父親早亡,一家全靠母親做針線活維持生計。貧寒的家境令他自幼發奮讀書。
1975年,時年25歲一心想當記者、律師的鄭俊懷被提拔為呼市國營畜禽場副書記、副場長,養豬養雞打井修路挖渠,使出渾身解數卻落了個領導不滿、部下有意見。
4年不到,他又出任呼市奶牛公司招待所所長。蹬三輪接站、炸油條,白天他采購、洗菜、當服務員,深夜對付了晚飯,再點錢算完當天的賬,把敵敵畏灑在炭上熏蒼蠅。以3個月不見家人的代價,鄭俊懷換回了招待所的紅火,得到了“他是個干事的人”的評價。但這段經歷在鄭俊懷看來,卻是其在企業生涯中最寶貴的3年。“那時,我始知企業管理、成本核算、質量和服務。”
1983年1月,鄭俊懷臨危受命,赴任呼市回民奶食品加工廠廠長一職。那時的奶食品廠是呼市遠近聞名的“爛廠”,工廠的主營業務就是生產一毛錢一根的冰棍。當目睹到整個工廠的荒涼景象后,鄭俊懷并沒有氣餒。他決心改變眼前的一切,使回民奶食品廠起死回生。
鄭俊懷果然給這個“爛廠”帶來了新變化。嚴格管理、考察市場、引進技術設備、公開招聘等一系列的手段使得奶品廠的經營逐漸步上正軌,工廠面貌也隨之煥然一新。不少員工至今還記得鄭俊懷上任不久,淚流滿面地講述自己的母親在貧困中如何支撐一個家庭,號召職工艱苦創業的場景。
奶品廠有起色,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鄭俊懷在呼市率先搞起了承包制。大鍋飯被打破,人們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熱情被充分的激發了出來。工廠當年就打了一個翻身仗,實現扭虧為盈。兩年后,回民奶食品廠在呼市食品行業中脫穎而出,成為乳制品企業的領頭羊。
破釜沉舟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春風吹到內蒙古時,紅旗牛奶廠已在鄭俊懷手里成了呼市農墾系統最好的企業——回民奶食品總廠,他組織班子去深圳考察并在當地作了實施股份制的決定。有關部門不同意這樣的好企業改制,鄭俊懷“干到底”的勁兒又上來了——征求意見后,90%多職工同意入股,鄭俊懷下了死決心,舍棄副處級待遇也要股改。在市長現場辦公會上,鄭俊懷說,我們不要資金,不要減稅,只有一個要求,就是改制。如果不同意,班子集體辭職。主管部門的意見則在會上出現分歧。
當時經歷這一事件的人們至今仍能記起鄭俊懷當時的那股子勁,他放棄了在行政單位的副處級待遇背水一戰:“如果市里不同意股份制改組,我就自謀職業。” 鄭俊懷的確是破釜沉舟了。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呼市市政府于1993年2月14日,批準回民奶食品總廠改組為股份制企業。同年,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組建完成。與股份制改組前相比,企業的凈資產總額增長了118倍,銷售收入增長了79倍。
若干年后,每當回憶這段往事時,鄭俊懷仍非常感激時任呼市市長的白音同志,正是白音的一錘定音,才有了1993年回民奶食品總廠的股份制改造,也才有了后來的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