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11月29日消息,中國消費者協會今天對外發布《2017年“雙11”網絡購物商品價格跟蹤調查體驗報告》,內容顯示,今年宣稱參加“雙11”促銷活動的539款非預售商品中,在整個體驗周期內,不在11月11日也能以“雙11”價格或更低價格(不考慮聯動活動情況)購買到促銷商品的比例達到78.1%,先漲價后降價、虛構“原價”、隨意標注價格的情況較為突出。
雙11作為一年一度的網購狂歡節,會吸引眾多品牌商參加。通常情況下,這一天商品的價格也是最低的。不過,有的品牌商會通過先漲價再降價的方式來糊弄消費者,看似優惠的背后實則是套路滿滿。中消協指出,在2015、2016年開展的“雙11”網購商品價格及服務體驗式調查中,部分平臺和商家存在虛假宣傳、網絡欺詐、個人信息泄露、物流緩慢、假冒偽劣、拒不退貨等諸多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情況,為了營造安全放心的網購價格環境,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于2017年10-11月再次組織開展“雙11”網購商品價格跟蹤調查體驗活動。
對于預售商品,根據中消協公布的樣本調查結果顯示,今年雙11預售商品價格相對規范,但也發現4款商品存在價格問題,分別為:涉嫌以“劃線價”形式虛構“原價”,預售價格不如雙11當天價格優惠,預售價格頻繁變化,定金隨意變動。
而對于非預售商品,中消協調查體驗發現,今年的“雙11”促銷活動中,一些平臺和商家優惠活動規則設置復雜,打折、滿減、紅包、優惠券、津貼等多種“優惠”方式疊加,附加各種限制條件與使用順序,促銷規則晦澀難懂,消費者很難推算出商品的實際銷售價格,降低了消費者的網購消費體驗。
此外,中消協還發現,539款非預售商品中,不在11月11日也能以“雙11”價格或更低價格購買的比例達到78.1%,其中一些平臺和商家的商品存在先漲價后降價、“雙11”價格不降反升等問題。
鑒于以上調查結果,為營造安全放心的網絡購物市場價格環境,切實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中國消費者協會建議政府有關部門要完善網購價格監管制度,依法懲處價格誤導行為。對于電商和平臺商家來說,要加強平臺商品價格管理,落實誠實守信經營責任。
以上就是創業資訊,更多資訊請關注財經365創業頻道(原標題:中消協:雙11商家先漲價后降價情況較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