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編輯 孫遠之)為什么大家曾經都去炒房,現在又去炒股,因為實體經濟下行的厲害,辛苦搞一年的工廠企業,不如以前搞一套房子,現在不如炒股票,無論是商家還是個人都用用腳投票的權利。
最近某位知名財經評論員在參加阿里內部培訓的時候,阿里人士透漏目前淘寶總共將近600萬活躍賣家,真正掙錢的也就5%,天貓總共6萬商戶,不賠錢的就10%,我們只看到了那些大店每年幾個億的銷售額,缺沒看到倒下的那一批,因為互聯網冪數的增長是最誘人的。
目前整個淘寶還是天貓平臺,單店平均獲取的流量和銷售額都在下降,但是整個淘寶平臺的收入卻在增加,為什么呢?因為隨著線下經濟的持續低迷和中國電商的持續發展,很多企業開始觸電,入局的企業越來越多,有限的用戶和流量必然被分流,這也是為什么今年開始天貓要提高申請門檻,在放進商家進來,天貓根基就不穩的。
為什么大家都知道電商如此競爭激烈,還要搶著入局呢?
因為給企業選擇的余地太少,企業互聯網轉型,要么自己搞互聯網電商,很多企業一開始都是自建平臺,目前我們哈爾濱也多了好幾個平臺,曾經在溫州認識一個企業自建平臺的,砸了幾個億,后來老板跑路了,在目前平臺格局形成的情況下,后來者進入成本太高;要么企業選擇其他平臺入住,無論是進阿里還是京東,都受制如人,成本在不斷的增加,有人會說可以進入微商,問題是微商掙得的錢夠養活這個企業么,微商大部分是適合個人,有多少像韓束的,如果企業有那樣的思維,也不必淪落至今。
中國企業目前面臨的困境,就是在為曾經對消費者傲慢和對技術的懈怠買單,當互聯網BAT布局完成之后,他們只能花錢買門票,利潤薄的不可想象,據說百度有的行業推廣,點擊一次就要900塊錢,企業一年收入的40-50%要貢獻給百度,你想想他們還有什么能力拿錢去做核心的東西。
有人說阿里不亡,中國不富,問題是沒有阿里的時候,我們富了么,如果沒有互聯網,不知道中國消費者還要被傳統企業坑多久,我們傳統企業要做的就是重新回歸商業的本質,拿起工匠主義精神,從新擁抱我們本地的消費者,而不是去癡人說夢,用一年就做出一個億品牌的互聯網電商只是個案例。
更多創業內容請關注財經365新三板創業頻道。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