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編輯 孫遠之)12月22日,工信部發布《關于促進和規范民用無人機制造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對于無人機行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其中,一個重要的措施就是,支持有條件的普通高校和職業院校設立無人機相關專業。
《意見》指出:
支持有條件的普通高校和職業院校設立無人機相關專業,建立多層次多類型的無人機人才培養和服務體系。
鼓勵企業引進國內外高層次技術人才,加強技能人才培訓。
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加快培育無人機關鍵技術、安全管控等急需緊缺型專業人才,構建具有競爭力的高端人才隊伍。
近幾年,民用無人機制造業快速發展,在個人消費、植保、測繪、能源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生產生活中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中,消費類無人機是我國為數不多的能引領全球發展水平的高科技產品之一,已成為中國制造的新名片。
《意見》中還提出目標,到2020年,民用無人機產業持續快速發展,產值達到600億元,年均增速40%以上。到2025年,民用無人機產值達到1800億元,年均增速25%以上。
產業規模、技術水平、企業實力持續保持國際領先勢頭,建立健全民用無人機標準、檢測認證體系及產業體系,實現民用無人機安全可控和良性健康發展。
消息一出,引得網友議論紛紛:
前景誘人,專業很缺人
雖然很多人都會用無人機,但專業的人才缺口很大。
據新華網報道,無人機航拍技術既可應用于地理國情普查與監測等重大項目,同時無人機在應急救援中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為災情評估、輔助決策、隱患排查等提供了科學直觀的依據,有助于迅速、準確處置災情。
現在,體積越來越小的無人機逐步民用化,于是很多消費級客戶就把它當成玩具一樣,在沒掌握飛行技巧且不懂工作原理的情況下就敢隨意起飛,甚至有時候在人群密集或者敏感地區飛行,從而導致事故發生。
“市場不缺那種只會推油門起飛無人機的低端飛手,缺的是能熟練操作無人機、在出現緊急情況時能救下飛機、在飛機出現故障或損壞時能維修好飛機的全面人才。”業內人士趙云超說道。
搶手的無人機“飛手”
毫無疑問,無人機行業的巨大前景帶動了產業鏈的發展,事實上,對于設立了無人機相關的專業,此前已經有學校進行了嘗試:其實國內航空航天三大院校早已走在全面,北航,西工大,南航紛紛設立了無人機相關專業和研究方向。
說到收入,無人機駕駛員——業內俗稱“飛手”——阿廖說,最高的時候一個月能拿到十萬。
阿廖來自廣東,成為飛手前,他曾經就職于BAT,后來因為各種機緣,進入無人機駕駛行業。他向我們介紹了自己的工作內容和流程:
“首先跟客戶溝通,然后看他們的需求是什么。如果他們沒有特別需求,我們就回工作室開會,自己定下方案,再把方案腳本給客戶看,比如故事大概是怎么拍……跟他溝通,看他滿不滿意。如果他說OK,我們就開始準備無人機設備,然后跟他約時間。
“地點上,看客戶有沒有特別要求,有特別要求就聽他的。比如去北京,比如去秦皇島……如果他特定去哪里,那就跟他約好時間、地點,然后就過去干活。一般一單要花三天左右,拍完回來然后就后期制作,后期弄完就交初稿,交了初稿就看客戶有什么修改需求,沒有要改的就定稿。”
遇上大活動一個人搞不定的時候,阿廖也會上拉其他飛手,給他們開工資。接單的渠道上,有時候是自己認識客戶,客戶開多少,自己或者整個團隊就拿多少。有的時候,接單是通過一些中介公司介紹,這種情況下,客戶開出的價碼,可能會被中介克扣得很厲害:“有一次客戶報價是8000一天,實際中間人給到我們的是2000兩天。”
駕駛無人機賺錢,那怎么才能成為無人機駕駛員?技術門檻有多高?
阿廖的回答讓人大跌眼鏡:目前對從業者的技術要求接近于“零門檻”,只要你“不怕無聊”,因為長時間在在外拍攝,擺弄設備和軟件一干就是好幾天。
雖然技術不難,但是證還是要考的。
現在市面上為飛手頒證的最主要有兩大機構,一個是中國民航局下屬協會AOPA,按照今年7月民航局頒布的《民用無人機駕駛員管理規定》,它是唯一有權管理無人機駕駛員的機構,目前市場化與標準也是最成熟的;一個是體育總局下屬協會ASFC,它主要是面向航模競技比賽,有一套從青少年到國家隊的訓練比賽體系。
我們也詢問了一家無人機駕駛員的培訓學校,課程費用并不便宜:“培訓就是學一些航機和駕駛常識,通過考試之后會頒發執照。費用的話,多旋翼機長是12800,駕駛員是9800。學完之后,剛入門的話新手可能拿到的工資在4000—7000,好的話月薪一般上萬。”
阿廖說,自己只考了ASFC的證,因為這個更側重于實際操作。
是不是有些心動了?喜歡的話不妨嘗試一下,或許自己還能玩出新花樣。
更多創業內容請關注財經365新三板創業頻道。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