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一個手工匠人,也不會做茶葉。”
誰能想到,在茶領域浸淫了24年的錢曉軍,用相當平靜的語調,開門見山地說了這句話。
一、
“手工和故事,不能是茶葉唯一的出路。如果要形成屹立世界的產業規模,我們需要體系和標準。”
他曾經探訪了國內上百家茶企,國內說得上名字的茶葉產區他都去過了,有點規模的茶葉加工企業也都留下過他的身影。
“大多數茶企規模都不大,活得也很滋潤。他們大部分還是產業靠手工、半機械化支撐,營銷則以講故事、賣情懷見長。最終產品賣得越來越貴,能喝得起的人也越來越少……”他的語調里透露出遺憾,“產業不成體系,沒有標準化、規模化,中國茶在世界市場上缺乏競爭力。”
千百年來茶文化、茶技藝當然自有淵源,歷代傳承,但如今,如何用食品行業國際先進的品質管理體系、用現代化的加工手段保證茶葉品質和茶葉產量,產出優質健康、性價比更高的中國茶,這才是茶企的責任所在。
“‘標準’這件事,必然是有一根線在的。”作為“新匠人加速計劃”的茶葉新匠人,錢曉軍和一般的茶葉匠人完全不同,他不強調手工,也不愛講故事,在他眼中,茶葉的生產過程應該像造鐘表一樣精密,幾十分鐘的談話里,“標準”、“體系”兩個詞重復了七八次,可見他的執著。
二、
食品工程專業出身的錢曉軍,進入茶行業完全是個意外。
90年代的夏天,充斥著白襯衫、電風扇、西瓜、棒冰。臨近畢業,各種單位來大學里招人。“那時候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來我們學校了,他們當時要研究如何將茶做成飲料,涉及到食品工程類,所以我報名了。”
成沓的報名表,一輪一輪的面試,吊扇嗡嗡地轉著,年輕的小伙子收拾得干凈利索,在幾個面試官面前侃侃而談……“那是1994年,我才22歲,想去的人特別多……”歲月久遠,但那個契機,他依然記憶深刻。
坐落在杭州西湖區云棲路1號的茶葉研究所,是中國唯一的國家級茶葉綜合性研究所,秀麗而安靜。剛進去的錢曉軍,對茶葉只懂皮毛,發現原來還有這樣豐富的世界:茶葉的分類、產區、歷史脈絡、文化傳承……他立即陷入一種瘋狂的“補課”當中。
“當時,國內還沒有茶葉飲料。我們是第一批研究這項技術的。包括茶飲料技術開發、適制飲料用的茶葉加工機理研究、適制飲料茶葉品種篩選、茶飲料最佳口味和成分的關聯性研究……”
茶飲料的概念出自日本,那時候國內的企業都正在摸索中。除了在實驗室做實驗,他也和各種企業打交道。“大大小小的企業都有過接觸,當時旭日升是國內首家開發茶飲料的企業,技術上我們有過多次的交流和指導。”
他還記得那時候,旭日升首次提出“冰茶”概念:飲料瓶上藍色的貼紙,充滿清涼感的“冰茶”字體,襯托著瓶內琥珀色的茶飲,在那個年代風靡。
“6年時間,我們一直從事茶葉制造、茶葉深加工的科研工作。可以說,我是從一個很高的起點進入了茶行業。在研究所這些年的歷練,奠定了一生的事業走向。
三、
從研究所出來的時候,錢曉軍才28歲。
“研究所對年輕人來說,還是太安穩了。我想做出真正可以面世的東西。”
他加入一家B2B的茶葉深加工企業,從事產品開發。為娃哈哈、農夫山泉、喜之郎、統一、可口可樂、立頓、卡夫、雀巢等國內、國際大型食品飲料公司提供茶及深加工產品原料。
“我們做茶的濃縮液、速溶粉等各種產品原料。當時國內有十幾家這樣的公司,做得好的極少,我們是其中之一。”
4年時間里,他帶領企業成長為國內一流的茶原料供應商。企業被深圳主板上市公司收購,并入主營業務。但在同知名企業的合作過程里,越深入了解對方國際標準的品質管控體系、現代化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方式,他就越意識到國內茶企的不足。
“管理方式太粗放了!品控不嚴,質量也不穩定,沒有體系化的標準。作為茶葉原產國,行業好像還生活在農耕文明時代。”
對于“非遺”,他也有自己的看法:“我們茶行業有很多非遺大師,保護著茶手工技藝的傳承,但只做到這個,不成體系的話,反而對行業發展產生限制,在國際上都沒有競爭力。傳承的本質還是創新,所有值得傳承的技藝,都是先人創新后的優選。”
四、
戴著眼鏡,一身文人氣質的錢曉軍,不再是28歲“出走研究所”時的意氣風發,更多的,是歷經歲月沉淀后的深思熟慮。但再一次,他選擇新的拐點。
他放棄了當時已經處于行業領先的B2B業務板塊的管理崗位,花了一年多時間,去了全國各大名茶產區考察。早春西湖龍井的頭采、武夷山上的巖茶、黃山上的毛峰……“大的名茶產區基本都去了,西湖龍井產區的規模企業我都去過,巖茶的多個傳承人我也登門拜訪過。”
多年的積累,他的眼光精準老到、堪稱毒辣。“我們原本想通過合作、并購的方式進入精品茶行業。后來綜合了茶企規模、茶企的規范性等,發現都不適合,只能我們自己從頭創立。”
從2015年開始, 錢曉軍正式整合公司旗下資源,創立“深寶茶行”,專注精品茶。
在杭州、武夷、婺源,深寶茶行都建有自己的茶葉種植基地,這都是他實地考察后,綜合考慮當地的氣候、環境等各種因素選址建立的;
他堅持運用國際先進食品飲料企業的生產方法和管理方式,讓茶企業的生產和管理“與國際接軌”;
從品種篩選、茶葉種植、茶葉加工、品質管控,每一個細節都有專業的研發團隊提供技術支持;實驗室里,封存著各種茶樣本,專家們按照嚴格標準進行檢測和審評。
“深寶茶行是以傳統茶葉零售、時尚輕飲體驗、共享茶空間為基本模塊,將新零售平臺和茶空間場景結合起來,打造以茶為核心產品的生活方式鏈接模型。”
“雖然現在市場還是對講故事、賣情懷比較買賬,但終究,要推動行業的發展,讓中國茶走向世界,靠的是體系和標準。”已經走過24年,而未來還有更多的24年需要走下去。
總有人放棄容易走的路,選擇了更為艱難的一條,只因為心中自有標準存在。如果你也是新匠人,正堅持著用心中標準度量產品乃至行業,并為此孜孜不怠,不妨與我們一路同行,擊掌而歌!(文/百匠君 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