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在新三板掛牌數量的激增,與投資者及大眾對這一新的資本市場的認識不同步,導致大家對新三板的看法呈現兩極化:有已經掛牌的企業逢人掏名片就大肆宣稱自己“上市”了;對新三板一無所知的企業家或投資者則直斥新三板“都是垃圾”,在新三板掛牌“沒×用”。加之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各路自媒體,一會兒鼓噪新三板上又出了多少富豪,一會兒又說“流動性降到冰點”,一會兒說新三板的殼資源被炒到了3000萬元,一會兒又說一大批的企業要棄新三板往A股IPO去了。
眾聲喧嘩,一片混亂之中,新三板就像倉央嘉措詩里寫的:“你見,或者不見。”
對于有志于做大做強的中小微企業來說,新三板作為“非上市公眾公司”的股票交易市場,它的作用,就像中信證券廣東公司一位高管朋友打的比喻:新三板就像一個秀場,企業有沒有在新三板上掛牌,至少決定著你能不能進入資本市場,有沒有被投資方“目光所及”并得到青睞的機會。
要知道,中國有1500萬中小微企業,大大小小各類私募股權投資公司近萬家。在這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中小微企業的數量只會更多,市場再怎么號稱不差錢,資源始終還是有限。搶搭資本列車是企業發展遲早必修的功課,沒有資本助力,不可能做強做大。
大家都知道上市IPO是企業融資、做大做強的打法,但是,以滬深兩市IPO對企業規模、利潤的要求,能夠得上IPO標準的中小微企業,誠然已經不多。即便是夠得上IPO標準的,要把這“上市之路”走下來,所費耗的資金成本、時間成本,用業內人士的話來說,往往要被“剝一層皮”。
剝一層皮也不要緊,問題是,企業被拖“死”在漫長的上市之路上的極端例子也不鮮見,最為人熟知的是俏江南的例子。很多文章炒作焦點是張蘭與鼎暉王功權10.53%的股權對賭,但其實中間最大的“梗”就在于當初俏江南本來順風順水擬進行A股IPO時,2012年突然受到證監會收緊、最后暫停餐飲企業IPO的致命打擊,后來又錯過在港IPO的機會導致滿盤皆輸。
新三板掛牌企業定位“非上市公眾公司”,雖然拗口,但卻實實在在給1500萬中小微企業指明了成長的方向,拓寬了成長的空間。不要忘記,BAT也是從中小微企業成長起來,雖然他們生長的環境已無從復制,但不管怎么樣,就像人體健康需要暢順流通的血液,中小微企業的成長必須要靠資金融通的順暢,新三板使優秀的中小微企業可以不用看銀行臉色,不用被間接融資過度盤剝,也不用受市場短時情緒影響,可以更專注發展。有理由相信,隨著5月分層制的落地,未來的新三板,必將是各種轉型、市場價值為導向的重組并購主要發生地。1+1>3很正常。
而從投資者的角度,目前中國高凈值人群規模已突破百萬。新三板“合格投資者”,是指開戶前一交易日日終名下證券類資產市值5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自然人,以及注冊資本5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法人機構、實繳出資總額5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合伙企業。按以上標準衡量,符合這一要求的人群其實并不少。
有論者認為,A股市場已淪落至連吳敬璉所說的“賭場”都不如,已經“被玩壞了”,象今年新年開市頭一天,A股市場說“熔斷”就熔斷。相較而言,筆者認為,距離價值投資更近的,至少截至目前,就是在新三板。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知名投資人王功權說,未來3年,新三板會死掉一半的企業。另外一半,他沒下判斷。其實,這也很正常,新三板,本來就是創新創業型中小微企業的主場,如果剩下的那一半里能有一半成功,這幾率已經夠可以。
新三板500萬的門檻,既是風險門檻,也是價值門檻。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誰比誰更專業?手握500萬的個人投資者,和天天提著菜藍子緊盯營業廳紅綠數字閃爍的大媽,誰更具理性和思考力?當然,目前的新三板市場,還遠未到成繭、化蝶的階段,是條有點難看的毛毛蟲,奇葩朵朵開,看客笑開懷。
在新三板掛牌的企業中,有各種飄飄欲仙估值上天,也有在新三板上掛了牌以后就天天長駐金融街、不務正業,只想著增發和套錢的企業。追逐資本必將放大貪婪,但如果你再仔細看,也會看到這片肥沃的腐土中,萬物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