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晚間,全國股轉系統官網發布《2017年掛牌公司創新層初步篩選名單的公告》,共有1329家公司入選。與去年首批953家創新層公司名單對比,有323家原創新層公司被“踢出”,710家基礎層公司入圍,主要來自信息技術、文化傳媒以及互聯網行業。
證券時報記者統計,僅6只金融股進入創新層初選名單,分別是東海證券、聯訊證券、齊魯銀行、鹿城銀行、永安期貨及華龍期貨。現創新層公司、目前A股IPO申請審核狀態處于“已反饋”的南京證券已不在初選之列。
新三板分層調整大戲已然拉開序幕。按照股轉系統去年5月27日發布的《分層管理辦法(試行)》,分層調整將在5月最后一個交易周的第一個交易日進行,也就是今年5月31日,創新層最終名單發布后,分層調整最終完成。
323家的原創新層公司遭“踢出”
分層實施近一年后,創新層迎來了大調整。
根據股轉系統5月21日發布的《2017年掛牌公司創新層初步篩選名單的公告》,經過初步篩選,1329家掛牌公司符合創新層標準,這占截至2017年5月19日新三板掛牌企業總數11215家的占比11.85%。入圍企業中,包括神州優車、英雄互娛、點點客、新眼光、孩子王、創新工場、東海證券等“明星股”。
股轉系統同時指出,掛牌公司對名單有異議或自愿放棄進入創新層的,應當在本名單公示之日起3個轉讓日內(截至2017年5月24日17點)通過主辦券商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分層支持平臺”中提出異議。股轉系統可視異議核實情況調整分層結果。
相比于第一批創新層企業數量,最新創新層企業占比有所下降。去年6月27日,首批創新層名單出爐時,共有953家企業入選(目前尚有941家公司),占彼時新三板總掛牌企業數7652家的12.45%。
“分班”降臨,幾家歡喜幾家愁。近四成原創新層公司已不在最新初選名單之列,意味著被“踢出”了創新層,但有多家屬于“自愿放棄”;710家基礎層公司成功入圍初選名單,成為創新層“新晉”成員。
據安信證券研究中心新三板研究負責人諸海濱計算,最新創新層初選名單中,總共調入710家公司,新進入創新層的公司主要來自信息技術(124家)、文化傳媒(58家)以及互聯網(54家)行業。而被調出創新層的公司主要來自信息技術(47家)、機械設備(35家)和互聯網(25家)、醫藥生物(25家)。
諸海濱研究發現,從調入的公司來看,有597家企業2016年凈利潤是正增長(占比84%),113家2016年公司凈利潤是負增長(占比16%);從調出的公司來看,139家企業2016年凈利潤是負增長(占比43%),53家企業沒有披露年報。
“這份初選名單比預想中的企業家數少了不少,原來預估是1500家,而現在初選名單只有1300多家。現在初選名單含金量比原來要更高一些。”中科招商常務副總裁朱為繹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稱,被調出創新層的公司還存在自愿放棄、董秘未執證上崗等情況。
“不過,也有些可能是主動不想進來,因為大家看不到創新層的好處。還有些是董秘資格考試沒通過,也進不來創新層。” 朱為繹分析稱。
據廣證恒生新三板研究團隊分析,從地區上看,北上廣深入圍創新層初選企業數量位于前四名,這四地共計有515家創新層企業,占比為38.75%。四地的創新層企業數量分別為北京228家、上海132家、深圳100家、廣州55家。從占各地區企業總數量的比例上看,北上廣深的占比分別為14.22%、13.57%、12.95%以及13.75%。
從財務狀況上看,2017年創新層企業平均規模與創業板仍有差距,但成長性優于創業板。
創新層公司“權利和義務不對等”?
按照股轉系統去年5月27日發布的《分層管理辦法(試行)》,股轉系統根據分層標準及維持標準,于每年5月最后一個交易周的首個轉讓日調整掛牌公司所屬層級(進入創新層不滿6個月的掛牌公司不進行層級調整)。“基礎層的掛牌公司,符合創新層條件的,調整進入創新層;不符合創新層維持條件的掛牌公司,調整進入基礎層。”
東北證券新三板研究中心總監付立春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初選名單更多是通過原有創新層維持標準和新晉創新層的三個財務指標去篩選出來的結果。這也是所謂初選的意義,跟最終的創新層名單之間會有出入。一些企業提出異議,也有申訴的權利。跟去年一樣,應該還會有新增的企業進入創新層。”
在去年的分層過程中,與之前初步篩選的920家相比,正式名單中共有953家公司進入創新層。其中,九鼎集團、新疆火炬、日懋園林三家自愿放棄,聯訊證券、開源證券、中搜網絡被調出,而結合市場異議,三力制藥等39家企業補進創新層。
而在創新層實施的一年中,創新層企業一方面受到更嚴格的監管,一方面沒有享受到制度紅利。“存在權利和義務不對等的情況,創新層公司有更多的義務,但沒有更多的優先權、制度紅利、試點等。這也造成原有的創新層企業可能沒有更積極主動爭取維持在創新層里面。” 付立春認為,目前創新層政策紅利預期不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