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香港交易所發布了關于設立創新板以及檢討創業板的市場意見,一時之間關于港交所擬設立創新板成為市場熱議的話題。
根據香港交易所6月16日發布的信息顯示,為拓寬香港資本市場上市渠道及完善香港上市機制,香港交易所發布了《有關建議設立創新板的框架咨詢文件》和《有關檢討創業板及修訂〈創業板規則〉及〈主板規則〉的咨詢文件》。在文件中,香港交易所提出擬設立創新板以及對目前的創業板進行修改。
具體來看,根據文件提議,港交所擬設立創新板,吸引香港目前的市場機制并不接受的有以下一項或多項特點的新經濟公司,包括尚未有盈利的公司、采用非傳統管治架構的公司及擬在香港做第二上市的中國內地公司。同時,創新板擬分為兩個板塊:“創新初板”和“創新主板”。其中,創新初板的對象為未符合創業板或主板的財務或營業記錄要求的初創公司,以及采用非傳統管治架構的公司(如同股不同權)。而創新主板的對象為已符合主板現有財務及營業記錄要求的公司,但由于公司采用非傳統管治架構,目前不能在港上市。這兩個板塊均不限制內地公司做第二上市。
同時,相關建議方案根據每個板塊的不同風險水平設定了相應的股東保障標準。創新主板將對散戶開放,因此會采取與主板相似的監管方針。而創新初板將只對專業投資者開放,因此上市要求會“比較寬松”。此外,為了確保市場質量,創新板的兩個板塊均設置快速除牌機制。
提及擬設創新板的初衷,港交所表示,盡管香港在過去八年中有五年均名列全球首次公開招股集資額榜首,但香港市場仍存在不足,使得一些內地新經濟行業及其他高增長型公司選擇到其他市場上市。而創新板框架咨詢文件提出的建議方案,則旨在提高香港市場的競爭力。
知名財經學者布娜新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香港資本市場相比內地資本市場優勢是顯著的。但是,國際化帶來的負面效應就是,國際背景的投資者對在港交所上市的內地企業一直都存在估值偏見,加之機構投資者為主的港交所的流動性是弱于A股的,因此,近幾年,港交所對于內地企業的魅力值是一直下降的。與此同時,滬深交易所的發展壯大加之新三板的崛起,也給港交所帶來了生存壓力